关键词: 职业防护
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美国劳动职业安全局(OSHA)1991年制定了专门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血传播性微生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荐。2000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危害的管理。但是美国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源性传染病,平均每天1人。因此,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在我国,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问题仍显力度不够。笔者对几所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中难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6所医院的500名护士,其中地市级医院3所,护士250人;县级医院3所,护士250人。均为女性,年龄21~52岁,平均33岁。工龄3~32年,平均16年。中专学历315人,占63%;大学专历185人,占37%。
1.2 方法 自行设计“护士职业防护难点调查表”,内容为:(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护理专业学历、毕业时间及工作简历;(2)将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为防护教育、防护措施、防护用具使用、防护工作评估、防护费用5个方面,请被调查者回答这5个方面是否到位。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调查中认为职业防护不到位的:(1)职业防护教育:453人,占90.60%;(2)职业防护措施:470人,占94.00%;(3)防护用具:475人,占95.00%;(4)防护评估:470人,占94.00%;(5)防护费用:465人,占93.00%。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3.1.1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 调查中有90.60%认为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原因是,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学生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pagebreak@
3.1.2 职业防护措施落实问题 调查上认为职业防护措施未能落实的占94.00%,分析其原因是:(1)目前我国护理管理者及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重视不够,对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宣传教育较少,使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能力较低。(2)护士缺编问题严重,护士要完成繁重的注射任务,而忽视了对自身的保护。据WHO1999年的报告,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1.5次,住院儿童及成人则每年平均注射10~100次,95%的注射是用于治疗。护士是执行注射的主要群体,因此,长期处于潜在针刺伤和一次性物品用后清洗、浸泡及毁形等处理,提高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增加了护士的职业感染危险性,但护士自身及管理者对此认识不够。
3.1.3 防护用具问题 调查中认为防护用具不到位的占95.00%,原因是医院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例如:大量普及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都没有安全保护装置;安全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正压输液针头、真空采血系统、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等护理用品和设施,在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被使用;医院更难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
3.1.4 防护评估问题 调查中认为防护评估不到位的占94.00%,原因是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没有专门组织对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有的甚至必要的上报资料及档案也没有。
3.1.5 防护费用问题 防止护士职业危害需要的费用,在发达国家是由社会保险等支付的,我国目前社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职业防护培训资金不足,导致防护费用无法落实,更进一步增加了职业感染危险。
3.2 对策及建议
3.2.1 重视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