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措施: 1 营养支持,遵医嘱予以完全胃肠外营养,配制全营养混合液(即三升袋),或每天补充蛋白质、脂肪乳剂和氨基酸等。
2 保证每天液体量按时输注,由于需长时间静脉注射,注意保护血管,从远端小静脉开始,必要时留置一次性套管针,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3 每天准确记录24小时造瘘口丢失的液体量,维持出入水量的平衡。
@pagebreak@
4 遵医嘱抽血检测电解质、血红蛋白及蛋白食量等生化指标,随时对症处理。
重点评价:
1 病人的营养状况是否有所改善。
2 病人体重是否增加。
3 生化检测是否趋于正常。
三、舒适的改变
相关因素:
1 瘘口液对周围皮肤的刺激。
2 长期卧床。
3 留置瘘口引流。
主要表现:
1 病人表情痛苦,烦躁不安,依赖性增强。
2 睡眠型态改变:难以入睡或失眠。
护理目标:
1 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尽量让病人感觉舒适。
2 尽早促进肠瘘的愈合。
护理措施:
1 将病人安排在病员少、安静的病房,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
2 协助病人采取较舒适的卧位,可用松软的枕头将腰背部垫起或经常变换体位。
3 及时清理瘘口液,必要时行瘘口负压抽吸,避免肠液无控制流出或发出异味。
@pagebreak@
4 如病情许可,尽量帮助病人进行肢体锻炼或早期下床活动,活动方法为病人先坐在床沿,足下置一短凳,待逐渐适应后,协助其在内进行走动,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5 遵医嘱适量使用镇静剂,增加病人睡眠休息时间,改善精神状态。
6 给予病人极大的关心和耐心的护理。
重点评价:
1 病人舒适程度是否得到改善。
2 舒适的影响因素是否减少或消除。
四、自理能力下降
相关因素:
1 长期卧床。
2 体力、耐力下降。
3 瘘口负压抽吸的限制。
主要表现:不能单独完成基本生活自理:沐浴或卫生、入厕、穿着或修饰。
护理目标:
1 卧床时期病人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2 病人发挥最佳的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
1 与病人讨论其自理能力下降的程度,明确哪些活动可自主完成,哪些需别人帮助完成。
2 观察病人自理能力变化情况,制定可行的锻炼计划,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心,鼓励病人逐步自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