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操作过程中,如日常铺床、服药、注射等护理活动,直接作用于病人身上,使他们得到心理支持,也能取得明显效果[7]。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育个性化,更要注意病人的反应,双向化施教,教育要坚持持续化,还要有必要的考察办法,如引导患者复述,提问,出院时进行知识问卷考察[8],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

     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要广,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加大教育的力度[9]。

    1.5 进行质量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评价是对病人教育计划及实施的全面审核过程。评价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时患者出院前的问卷调查或自护能力测评,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或者出院后复诊或随访情况,电话回访[10]是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病人易接受的方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家里的有效手段,是了解患者对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主动程度。

    2. DM健康教育内容

    DM教育主要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治疗教育、运动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教育、并发症防治教育五大方面。

    2.1 DM心理教育

    糖尿病的发病,同其他疾病一样,有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而社会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2]。由于DM病程长常反复入院,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消极悲观情绪,即便初次入院,患者也会出现否认-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的心理应激过程,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疾病控制不利,因此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并给予细心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实践中发现,DM患者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悲观等[11],在这些心理状态下,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不能急于向患者灌输知识,在于患者首次交谈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让不同的患者从两个极端解放出来,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从密切护患关系入手,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再着手进行健康指导。认识的改变必须经过未仔细考虑期、考虑期、行动期、维持其、巩固期和反复期[12],我们应把握患者各个时期的心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2.2 DM饮食教育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决不能忽视对饮食疗法重要性的教育。除了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还要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忌吃甜食,有报道说多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饮食控制对远期达标和预防并发症有着战略意义。当然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水果是绝对不能吃的,可以少吃,控制总的热量是必要的,患者和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

    2.3 DM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能使病人异常糖代谢状态得到改善,运动可参与肌肉对葡萄糖作用增加,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下降,也可改善脂类代谢。但运动一定要接受专业医生护士的指导和制定运动处方。首先要全面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发现是否有禁忌症,以此决定运动方法[13]。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医生指导结合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运动强度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14],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如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的症状,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措施。运动时间也应注意,I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90min运动降糖效果最好,餐后60min次之,而餐后30min最差[15];II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不限。运动中要注意适量、持续,更要注意安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老年病人更要严格掌握运动指征。

    2.4 DM药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如何培养数学优生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如何合理选择
    尿微量蛋白及尿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慢性应激对糖尿病倾向鼠几种组织抗氧化
    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
    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内皮素缩血管作用的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p21CIP1蛋
    2型糖尿病患者中G6PD缺乏症的基因频率
    化瘀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C
    我国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如何开展高血压社
    维生素E对糖尿病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
    通过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综合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