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灌肠
灌肠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有时也借以注入药物,以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在急诊就诊的病人大多是便秘的老年人其中很多人的主诉是在家中使用开塞露等方法无效而到医院求助,对这样的病人灌肠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若使用常规方法效果欠佳,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会给患者带来明显不同的效果。笔者认为不同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对能否达到其解除病人痛苦目的非常重要一环。
工作中笔者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所采用除常规共同点外的不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收治的习惯性便秘的老年病人。
1.2 方法 共同点:(1)向患者解释清楚灌肠的目的、意义及操作方法,在解除思想顾虑的前提下取得病人的配合。(2)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询问患者的病情,目的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在做此项治疗中放松而使操作顺利进行。不同点:因老年人的特点是肛门括约肌松弛,而直肠又是受到刺激较敏感部位,使用常规的深度多见边灌边流,既给病人造成了痛苦又没有达到解除病人实际病痛的目的,所以,在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老年患者除了做到以上两点外最主要的是选择灌肠管。笔者一般选择14~16号较细的管,插入深度以最大限度一般20 cm左右(按常规为10~15 cm),一定要缓慢插入,告知患者张口呼吸以放松局部。因为,根据解剖位置直肠的上端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活动较大而直肠是大肠的末端全长15~16 cm,所以插入20 cm的深度约到乙状结肠部位,此部位的敏感性比直肠低,灌肠液在肠内可以停留较长时间而达到保留灌肠和软化大便的目的。
2 结果
笔者在工作中对多数因便秘或肠梗阻需保留和药物灌肠的老年患者采用此种方法效果很好。
3 小结
老年患者因生理反应肛门括约肌比中年患者以下的人群松,常规方法不宜保留液体且达不到治疗效果,工作实践中采取上述方法对最高年龄89岁者同样有效,工作中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 10073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
(编辑:唐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