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抢救 护理

    [摘要]  常见于外伤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抢救过程中,恰当的护理措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认真总结失血性休克护理经验。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容量不足和肾上腺素能的补偿性反应。但失血性休克在临床抢救与护理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笔者现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均为2006年1~12月民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在18~55岁,以青壮年多见。其中胸腹伤7例,上肢血管损伤6例,下肢血管损伤11例,颅脑外伤8例,股动脉损伤1例,2例于入院后30 min内抢救无效死亡。

  2  抢救与护理

  2.1  一般护理  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去枕平卧,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改善脑灌流。

   2.2  迅速扩充血容量  常取大静脉,如上肢的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用套管针建立两条静脉,快速地输血输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加压输入,同时开放尿管。在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如血压升高大于90/60 mm Hg,心率减慢到100次/min以下时,可减慢输液速度。因严重创伤者不但丢失全血,而且使血液浓缩,此时先输晶体液比输全血或胶体液更为适宜。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合理给氧  失血性休克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吸氧后要改善缺氧状态,纠正缺氧对肌体的危害,同时在吸氧过程中可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呕吐物,以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4  纠正酸中毒  由于组织缺氧,体内的乳酸、丙酮酸蓄积、休克常伴有不同程度酸中毒,视病情而定,选择补给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或11.2%的乳酸钠。

  2.5  改善心功能  由于大量出血,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动脉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心率加快、心音无力,可适当应用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等,增加心肌收缩力。

  2.6  应用血管药物  辅助升高血压,但必须首先补充血容量,可用小剂量血管收缩剂,使血压升高,同时也收缩微血管,使组织缺氧加重,因此常合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等,以改善微循环。

  2.7  去除休克病因  如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不止者,休克症状稍有缓解,应及早手术治疗,重症患者应采取边抗休克边手术止血。

  2.8  一般护理

  2.8.1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神志、尿量变化,测T、P、R、BP,每15~30 min一次,并详细记录各项抢救措施,另外还应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皮肤的温度、色泽、湿度、皮肤转暖,红润表示休克好转;同时应观察周围静脉及甲床的情况,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2.8.2  观察尿量  尿量的变化常反应肾灌流的情况,尿量减少一半是休克的早期表现之一,休克患者需留置尿管,观察尿量,休克是肾血液量减少及肾血液十分明显的异常分布,当尿量少于20 ml/h,提示肾血流灌注不足虚假素补液,休克好转时尿量可恢复,如每小时尿量达30 ml以上,表示循环状态良好。

  2.8.3  注意观察微循环的改变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出冷汗、脉压进一步缩小,是休克加重的征象,如果患者皮下黏膜有瘀斑或骨折开放部位渗血不止,应向医生提示考虑有DIC可能并准备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做好一切抢救的准备工作。

  2.8.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感染,并保证患者输液、输血、导管等各装置管的通畅。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
    卡铂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药对感染性休克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神经生长因子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
    左旋硝基精氨酸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
    孕妇B族溶血性链球菌带菌与母婴预后的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脉病
    糖尿病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癫痫的影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