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年中非手术治疗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资料,分析了主要诊治方式和各期主要护理措施,以及疗效与护理的密切关系。结果 本组临床疗效满意,无中转手术治疗病例。结论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有较大差异。加强护理和分期重点护理对保证疗效和减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脾损伤 非手术治疗 护理
外伤性脾破裂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第一位 [1] ,临床上很常见。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展了保脾性非手术治疗,为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1月共行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27例,男25例,女2例,年龄18~48岁,平均33岁。均因腹部闭合性损伤导致脾破裂入院。本组病例非手术治疗均成功,包括住院期间再出血2例和出院后再出血1例。无中转手术治疗病例。平均住院日27天。多数病人获得随诊2年,无假性脾囊肿等并发症。
1.2 主要诊治方式 (1)均经腹部B超或CT检查明确为单纯性脾破裂,包括脾包膜下血肿、脾实质较轻度的撕裂伤等,腹腔出血量较少或有轻度易纠正的失血性休克。(2)快速补充血容量,应用有效止血药物和抗生素。(3)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以及腹部体征变化。(4)病人绝对卧床,并尽量减少体位变化,约7~10天。
1.3 主要护理措施 (1)参加抢救,严密观察和记录所有病情变化。(2)做好随时中转手术治疗的准备工作。(3)及时进行心理护理,稳定病人情绪,积极配合治疗。(4)加强基础和生活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2 讨论
2.1 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目前,临床先进的诊断技术能够迅速、准确地明确脾破裂诊断、判断伤情以及监测病情发展,提高了非手术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夏穗生[1] 指出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应严格控制在:(1)年龄<50岁。(2)非开放性钝挫伤。(3)仅外伤,无其它腹内脏器损伤。(4)血液动力学稳定,输血不多于2~4单位,检查指标稳定,无凝血障碍,B超观察血肿不扩大。(5)临床症状逐渐好转,实际上是伤情不重的脾包膜下血肿或轻度的脾实质撕裂伤。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脾破裂后,可因脾包膜下血肿的包膜破裂,或破裂的裂口因邻近器官、大网膜、凝血块的压塞作用突然除去而发生迟发性大出血,可发生在伤后近日或数日、数周之后,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有时需被动性中转手术疗法。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疗法应严格卧床8天,住院3周,3个月内少活动,长期监测有无假性脾囊肿形成 [1] 。本组病例基本采用上述原则来进行病例选择和治疗,其总体疗效满意。
2.2 护理工作的分期和重点内容 我们体会可将护理分为三期,各期应注意不同的护理重点。
2.2.1 危险期 病人入院后的早期,病情多较危重。(1)应用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迅速建立多条可靠的静脉通道,便于快速输血补液和各种药物应用。(2)熟练使用监测设备,严密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以及腹痛、腹胀程度的变化情况,保证胃管和尿管通畅,为诊治提供可靠依据。(3)随时做好中转手术治疗的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备皮、配血和家属联系等。(4)心理护理重点是关心安慰病人,解除病人面对突发严重创伤的极度恐惧和焦虑,减轻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能够积极配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