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外伤性截肢病人的心理护理


外伤性截肢病人的心理护理

本文对8例因车祸引起肢体损伤致截肢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为正、负两方面的效应,针对这两种心理效应,分别采取护理措施,使病人在身心两方面均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2001~2003年行上、下肢截肢手术病人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0~53岁,平均年龄32岁;部位:上肢6例,下肢2例;7例为急诊截肢,1例为行血管修补保肢失败后4~8d截肢。

2 心理分析

人在健康状况突然受到巨大的打击时,会产生心理应激。在应激过程中,心理情绪因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应激反应结果发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本文病人的应激源均为外伤性截肢。

2.1 正性心理效应 大部分病人产生正性心理效应,即渴望得到最佳、最及时的抢救和治疗,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并希望得到最理想的预后。如本组病人中的一患者,男性,20岁,未婚,因车祸致右下肢截肢,入院时其父亲立即找熟人托关系,要求看最好的医生、用最高档的药品。这些病人一般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但由于发病突然且病情重,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感到十分害怕,担心今后面临的生活问题,部分病人还担心医疗费用问题。

2.2 负性心理效应 即悲观失望,精神崩溃,一蹶不振,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瞬间袭来的巨大灾难,引起超常的心理上刺激,部分病人难以接受失去肢体的沉重打击,怕毁了前途,怕失去恋人或配偶等等。有的病人表现为不吃不动、暗自落泪,有的则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听不进旁人的安慰鼓励,拒绝治疗,等待死亡或想自杀。本组病人中的另一例患者就是其中之一,男性,26岁,未婚,因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动、静脉断裂而住院,入院后予急诊行左胫骨支架外固定、血管吻合修补术,手术失败后决定截去左下肢大腿下端,当病人得知要截肢后,即大发雷霆,护士给予安慰,并与其讲明手术的必要性,但病人根本听不进去,拒绝治疗,还想自杀。

3 护理对策

截肢病人多为急诊病人,接诊时护士应主动、热情,入院后,积极协助医生做好抢救治疗工作,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并向病人、家属讲明病情的危重性及手术的必要性。以敏捷的动作、精湛的技术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他们有安全感。术后关心体贴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为其创造舒适、温馨、融洽的环境,经常用安慰、鼓励、期望的语言、眼神和动作以缓解病人焦虑、紧张心理。

3.1 对正性心理效应病人的护理对策

 3.1.1 交流性护理 针对有自信心理,但带有焦虑、恐惧心理的病人,首先给予鼓励和支持,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社会背景,灵活进行心理疏导。对青少年病人,讲述张海迪、桑兰等身残志不残的故事,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将来同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对中老年病人,用坦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对他们遭遇的灾难深表同情和理解,道明精神因素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取早日康复,重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对经济困难的病人;协助他们联系交警和车祸方,共同解决经济问题,或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1.2 常识性护理 护理人员通过疾病和康复知识的宣教向病人提供最新的医疗信息,缓解其紧张心理和满足对知识的需求。病人在手术后常有患肢疼痛,应耐心向他们解释,大约1~3个月后可消失。恢复期指导病人进行残肢的功能锻炼,便于以后安装假肢,术后6个月左右可考虑安装假肢,并提供有关假肢的医疗信息。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微创穿刺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腹腔镜在闭合性腹部外伤中的应用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24例
    产伤性肛门括约肌损伤的诊治进展
    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指数在I
    创伤性肝破裂91例
    活血定痛胶囊治疗外伤性顽固性头痛180
    创伤性休克及复苏后肠粘膜免疫功能的改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