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7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40例,年龄37~70岁,平均53.5岁。浅昏迷37例,中昏迷18例,深昏迷15例。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表现选择手术。手术方法: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血肿钻孔引流术22例,脑室引流12例。结果:自理能力恢复良好52例,重残15例,死亡3例。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急诊完成相关检查,头部备皮,备血600~800ml,并留置尿管。

2.2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病人安返病房,取去枕平卧位,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瞳孔、意识,吸氧调至2L/min,头部引流管固定于床头,固定尿管,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了解术中情况。

2.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每30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待其平稳正常6h后,改为每2h测量1次。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呼吸频率不规则,提示呼吸中枢受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高热或感染的可能 [1] 。本组有16例体温升高,持续在38.9℃~39℃之间,及时给予冰枕,在颈部、腋窝以及大腿根部持续冷敷,每日多次温水擦浴,给予解热药物,并联合应用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3~5天体温均降至正常。

2.2.3 意识和瞳孔的观察 术后应经常呼唤病人或做压眶反应,及时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瞳孔散大、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均提示病情有变化,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本组1例,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变慢,血压升高。及时通知医生,复查CT证实脑内再次出血。因出血较大,病情危重,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患者死亡。

 2.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肺部有感染时,应及时由下而上扣拍背部,以利于痰液的排出,痰液不易咳出时,应及时吸痰,吸痰时动作应轻柔,以防刺激喉头,引起剧咳,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呼吸困难的病人,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本组15例,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呼吸道通畅保持良好。

2.2.5 体位及引流液的护理 术后第二天,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并保持引流管畅通固定。

2.2.6 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此类患者出血量多少不一,可于鼻饲前抽吸胃液发现咖啡样内容物,以及柏油样便,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意识模糊等休克征象。本组发生30例。给予洛赛克40mg加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脉推注,1日2次,同时给予制酸、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出血症状得到缓解。本组有1例患者,大量呕血、便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及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经输血800ml,输平衡盐3000ml等对症处理后,患者病情平稳,血压恢复正常。

2.2.7 保持出入量平衡、减轻心脏负担、防止脑水肿 因病人原有高血压,常可累及心脏和肾脏,术后应监测心、肾功能,需要输液时,既要考虑维持体液平衡和适当的尿量,又要避免使心脏负担过重和加重脑水肿。

2.2.8 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定时通风,每日做2次口腔护理、1次膀胱冲洗、每2h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经常活动四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加强营养,鼻饲饮食,给予低盐、低脂肪、低糖,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 。

3 体会

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应严密监测说明体征、瞳孔、意识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营养,预防并发症。经过精心护理,6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近期随访,病情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小林,陈慧芳.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7(1):60.

2 解玉焕,梁艳.整体护理指南.乌鲁木齐: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应用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预测妊
    中性粒细胞激活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子宫胎盘病理
    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状态分析
    氯沙坦 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患
    培哚普利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高血压
    非洛地平缓释片合并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高血压病最佳治疗 HOT 的研究及其启示
    培哚普利比硝苯地平能更有效降低高血压
    甘草甜素对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
    微创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报道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