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大隐静脉切开术后防范导管感染的护理体会

再推注0.9%NS10ml扩张此段血管,常能取得良好效果。(2)导管楔形面与静脉附壁。此时完全不能滴入,可轻轻旋转导管,使楔面与血管壁分离后继续滴注。(3)管内栓塞。主要是感染引起的局部微生物及血液有形成分聚积,诱发血栓形成,须及时发现并拔管。(4)导管从静脉管腔内滑脱。液体滴入后从切口敷料处渗出,须拔管。

    3.2 注意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观察有无堵管,渗漏,红肿、压痛、分泌物等。静脉切开后感染常十分隐匿,因相当部位为经创面切开,同时又受患者全身应激反应的影响,局部红肿、压痛等静脉炎表现往往不明显。护理中注意到若有液体滴注不畅,或置管数日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烧、菌血症等,应坚决拔管并送微生物培养。大面积烧伤患者可供穿刺的静脉有限,医护人员普遍不愿意变换穿刺部位,但随静脉内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可导致感染率呈倍数增加,故4~5d后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或提醒医生另做切开。

    3.3 减少导管感染 行静脉高营养时,为降低导管感染率,输完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高渗糖后须用0.9%NS50~100ml冲管以减少局部营养液残存,若为多组液体并且其中含有抗生素,则应将抗生素排放在营养液后输入。

    3.4 其他液体通道的选择 为减少经创面切开静脉、降低感染发生率,或内踝前方大隐静脉切开置管后因各种原因需拔除,表浅静脉穿刺困难而又需建立液体通道时,可于腹股沟韧带下方3~4cm处作横切口,于隐静脉裂孔处找出汇入股静脉的大隐静脉末段,其周围有5条属支,成人外径均≥1mm,可视情况任选一条切开。

    4 讨论

  大隐静脉切开置管建立液体通道在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危重患者抢救需争分夺秒,建立通畅的液体通道尤为重要,因大隐静脉管径粗大(≥1mm)、流速快,不但可在短期内将大量液体输入体内以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保证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全血等抢救用药的有效使用,而且能避免强刺激、高浓度药物所致无菌性静脉炎的发生。一旦发现穿刺困难或滴数缓慢,应及时通知医生果断行静脉切开,同时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术前、术中准备。静脉切开增加感染机会,甚至引发败血症是临床不容忽视的问题。静脉高营养配方中含高浓度糖份、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1]  ,利于病原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繁殖,我们在行高营养后采用生理盐水冲管及配合抗生素使用使导管尖端感染的发生率较资料报道有明显降低 [2]  。表皮葡萄球菌能分泌一种粘质,对塑料制品有特殊的亲和力,同时静脉内长期置管不仅可成为病原微生物入血途径,还可由于血管壁机械性损伤使血循环中菌体容易在局部停驻,形成感染灶 [3]  ,故我们经验是通常只保留4~5d,以后因失血性休克已纠正或大面积烧伤渡过体液渗出期,体表浅静脉充盈基本恢复,则改为静脉穿刺或更换切开部位。为减少医源性感染的机会,静脉置管时间一定不能太长,柴 家科、Pruitt [4]  等均强调静脉置管不宜超过72h。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6-382.

    2 柴家科,郭振荣,盛志勇,等.严重烧伤病人静脉导管引发脓毒症的因素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237-238.

    3 Jack MW,Schuman BW,Bowden TA,et al.The limited role of total parˉenteralnutri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pseudocyst.Am Surg,1993,59:736.

    4 Pruitt BA,Ir Mc,Manus AT.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infection in burn patients.Wold J Surg,1992,16:57.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标测导管在射频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附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高血压的疗
    心房颤动患者经静脉体内电复律术后早期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机制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