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手术方法 于内踝上方1cm处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皮肤烧毁者可不用麻醉)。做长约2~2.5cm的横切口,用弯止血钳将皮下组织分开,浅筋膜层内找出并挑起大隐静脉,向两端各分离出长约1cm的静脉,各穿过一条1号丝线,静脉表面做斜形切口,将头皮针导管剪成楔形、修钝并灌注生理盐水后,向静脉近心端插入约5~6cm,结扎牵引线,连接输液管见液体滴注通畅后,1号丝线全层缝合皮肤。导管外端用4号丝线缝合固定于皮肤表面,将两块纱布各剪成“Y”形,剪口处对合包扎,再用胶布把导管固定在皮肤表面。
1.2.3 药物治疗 补液结束后,用0.9%NS200~300ml维持滴注,或用肝素稀释液5ml(含625IU)封管。
1.3 导管滞留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最短1d,最长17d,平均(4.8±2.3)d。
2 结果
2.1 抢救情况 上述102例静脉切开补液患者中,最终抢救存活79例(77.5%),同期73例有切开指征但仅行静脉穿刺者,抢救存活47例,成功率为64.4%,差异有显著性。(χ 2 =4.83,χ 20.05,1 =3.84,χ 2 >χ 20.05,1 ,P<0.05)
2.2 感染情况 死亡23例中8例为全身性感染(占死亡例数的34.8%);死于感染患者中,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5例(62.5%),血培养阳性7例(87.5%),两者菌种吻合率达100%,说明静脉导管感染是引发败血症从而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2.3 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情况 102例静脉切开中,导管尖端培养有菌生长17例,发病率为16.7%,分析发现置管时间长短、切开部位是否经创面及是否行长期静脉高营养均与导管尖端感染有密切关系。
2.3.1 切开部位与静脉导管尖端感染的关系 本组资料中经创面切开16例,发生感染6例(37.5%),经正常皮肤切开86例,发生感染11例(1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 2 =5.93,χ 20.05,1 =3.84,χ 2 >χ 20.05,1 ,P<0.05),见表1。
表1 切开部位与静脉导管尖端感染的关系 略
2.3.2 置管时间与静脉尖端感染关系 以5d为界、将患者按拔管时间分为两组,5d内拔管68例,感染5例,发生率为7.4%;5d后拔管34,感染12例,感染率为35.3%,后者感染率几乎是前者的5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 =12.74,χ 20.01.1 =6.63,χ 2 >χ 20.01,1 ,P<0.01),见表2。
表2 置管时间与静脉导管尖端感染的关系 略
2.3.3 高营养与静脉导管尖端感染的关系 长期行静脉高营养(≥7d)共63例,导管培养阳性13例,发病率20.6%;未经静脉高营养或<7d者共39例,培养有菌生长4例,阳性率为10.3%,感染发生率虽无统计学上差异,但前者感染率几乎为后者1倍,说明危险性已增高(χ 2 =1.20,χ 20.05,1 =3.84,χ 2 <χ 20.05,1 ,P>0.05),见表3。
表3 高营养与静脉导管尖端感染的关系 略
3 护理要点
3.1 液体滴注不畅的处理 静脉通道良好时,在最大速率滴注下呈一条直线。若敞开情况下速度缓慢,甚至加压仍无法注入,须考虑以下原因:(1)静脉管壁痉挛。表现为滴数变慢,加压有所改善,可用 2%利多卡因1~3ml从导管内缓慢推入以松弛挛缩的静脉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