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转移性肝癌63例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次日起鼓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食物应尽量适合患者的口味,以提高食欲,增强体质。

2.2.2 发热 系机体对肿瘤内坏死组织重吸收而产生的吸收热。当日或翌日体温开始升高,多波动在37.2℃~38.5℃(腋表)之间,发热持续的时间与肿瘤大小、坏死程度有关,护士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高于38℃时应每4h测量一次,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为预防感染,常规术后给予静滴一般抗生素2~3天,补充足量的水份和能量。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被单,保持皮肤清洁舒适,并鼓励病人多饮水。

2.2.3 腹痛 肝动脉栓塞时肝脏血供减少90%左右,造成肿瘤缺氧坏死,局部组织炎性水肿,肝包膜紧张度增加引起疼痛。本组病例多为肝区胀痛,持续2~4天后症状逐渐缓解,对于疼痛不能忍受者,可用止痛药物,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如暗示转移注意力,说明疼痛的原因和缓解时间等,并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和性质。

2.2.4 出血 插管后在股动脉穿刺处的局部出血,这多与砂袋压迫不当、患者肢体活动、凝血功能较差有关。术后患者回病房,应尽量减少搬动幅度,嘱绝对卧床休息,并于腹股沟穿刺口处正上方放置砂袋压迫,时间6~8h,患肢制动。卧床期间,应经常巡视病人,每小时测量呼吸、脉搏、血压一次,连测3次,平稳后停测,严密观察局部渗血情况。本组1例患者术后当天晚上出现穿刺口局部敷料渗血,立即重新压迫止血,加用止血治疗,症状得到控制。

2.2.5 血栓形成 导管过粗,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长,导管表面不光滑,使血管内膜受损造成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导管捅下也可形成 [2] 。血栓早期局部缺血,会出现患肢麻木、胀痛,皮肤湿度低、怕冷、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应30~60min巡视病房一次,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患侧肢体有无疼痛,脚趾有无发凉苍白。本组1例病人术后出现下肢血栓形成,立即采取溶栓措施,口服阿斯匹林50mg,每天2次及扩管疏微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对介入病人术后除注意观察肢体情况外,还应鼓励尽早下床活动。

2.2.6 肝功能损害 术后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应暂慢下一疗程的介入治疗,并加强护肝、对症等治疗。

2.2.7 异位栓塞

2.2.7.1 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 当化疗药物或栓塞剂误入胃、十二指肠上动脉时可产生胃、十二指肠损伤(如炎症、出血、穿孔),多发生在术后1~4天,其中1例患者发生这种情况,腹痛在左上腹,疼痛呈痉挛样,较剧烈,持续6天。给予口服保护胃粘膜药物,半流饮食后逐渐恢复。

2.2.7.2 胆囊动脉栓塞 多见于反复化疗灌注及运用微小栓塞剂。介入灌注治疗后患者出现腹部阵发性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与进食有关,应考虑胆囊动脉栓塞。

3 讨论

肝脏是全身许多恶性肿瘤最易侵犯和转移的器官,其中尤以大肠癌和胃癌多见,大肠癌确诊时已有30%病人发生肝转移 [3] ,而晚期结肠癌的肝转移率更高,可达50%~ 70% [4] 。本组中大肠癌肝转移例数最多达30例。

既往由于存在肝转移为晚期病人,忽视了原发病灶切除的重要性,即使行多次肝动脉栓塞化疗及原发病灶的灌注化疗,虽半年存活率与原发病灶切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没有1年存活者且中位生存期缩短,本组中有3例存活不足4个月病例,均为原发病灶未切除者,在原发病灶切除组中有12例(27.9%)存活1年以上,与未切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最长1例存活达48个月。对于转移性肝癌治疗,积极的原发病灶切除,术后配合肝动脉灌注化疗,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病毒性肝炎病家防病状况与家庭二代发病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
    肝炎灵片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例疤痕性马蹄足行带蒂皮瓣转移植皮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浸润 转移 预
    肾癌术后腹壁转移2例
    21例医源性肝外胆管狭窄的处理体会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原发性肝癌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隐
    肝癌复发转移的预测及手段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