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护理原理、护理技术和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它大体包括两大方面:医院护理和社区护理。在医院护理中,又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三个方面。如果把护理学研究涉及范围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对应于高校医院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加以对照研究分析,不难看出,除了专科护理以外,高校医院的护理工作与医院护理中的基础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诸多内容,以及社区护理有着直接的关联。就基础护理而言,高校医院的护理人员需要研究和应用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和心理治疗的需要,对轻微病患者,通过临床护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提供病情发生、发展的动态信息,配合并参与治疗、检查,以积极的护理对策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护理管理而言,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创造优美的休养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等。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社区,高校医院护士护理工作的性质更多的是属于社区护理,需要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包括防病、保健咨询,护理科普宣教和预防接种、心理卫生指导、职业病防治等。 所以,高校医院护士的护理工作既包含医院护理的属性,又具有社区护理的属性。职责的范围决定了角色的定位。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师生员工中病人的照顾者,而更多的是担当学校人群预防保健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学校人群健康的管理者。高校医院护士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她们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充实、更新等问题理应受到重视。
2 高校医院护士人员需要有高标准的职业要求
“找一群护士容易,找一个好护士难”,这句话是医学界的共识,其含义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做一个好护士不容易,一方面是想要做一个好护士需要很高的职业要求。在社会医院中,对于临床护理骨干的评价标准有两方面:(1)病人的满意度;(2)临床的认可度。而高校护理工作评价还需要在更大范围的满意和认可。这就需要对她们提出新的职业要求。
2.1 高校医院护士应该率先树立护理新观念
随着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和认识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传统的生物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建立与健康概念相适应的新型护理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即“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被“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所替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护理程序”作为医学护理专业学术概念在美国被提出之后,引发了护理学界崭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提出:“人是一个整体”的护理学说,其主要学术观点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不可削减的,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因此,人必须被视作一个多元的整体,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环境的等,而不能仅仅注重其某一方面。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Engel GL)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新护理观念。具体而言,就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对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全面进行评估,进而做出护理诊断,制定并实施将病人心身视为整体的护理计划[1]。“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带来了护理实践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集中表现在:护理工作转向护士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运用护理程序系统地护理病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方面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护理工作除了执行医嘱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之外,更多的是注重对人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心理、精神、社会状况和文化对病人病情转归和健康的影响,从而帮助病人最大限度地达到生理与心理、社会的平衡和适应。对于我国来说,虽然这一观念是舶来的,但与以人为本的高等学校教育本质是谐和的,正是需要高校医院护士人员通过学习去理解和掌握,并且使之成为护理工作中的自觉意识。真正做到把疾病与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心理学的病人”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入院治疗与学校师生员工的保健护理视为一个连续而统筹的整体。
2.2 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
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对护士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先的照顾病人、端药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