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应用与护理
【摘要】 目的 介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的操作方法。方法 通过对68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手术配合,总结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结果 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结论 相应的手术护理可提高医疗质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护理 并发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血肿,特别是高血压脑出血是多发病、常见病,病死率高。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直接钻颅进入血肿,快速建立起清除血肿的硬通道,并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液化成悬液,经针腔排出颅外,代替开颅手术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与其他方法最大区别在于应用生化酶技术,配合使用针形血肿粉碎器,通过正压对液态、半固态血肿进行冲洗、置换及引流,并将血肿液化剂均匀输送到固态血肿各个部位,同时降解固态血肿,达到快速融碎固态血肿,引流清除血肿的目的。因此清除血肿快速、安全、无损伤、无盲区,且患者康复快,能尽可能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0年以来开展此项手术68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16~78)岁,高血压脑出血4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27例。入院时不同程度昏迷50例,血肿量15~120ml不等。手术穿刺成功率100%,存活61例,死亡7例。手术后3个月随访,其中日常生活基本恢复者38例,部分恢复者17例,需他人照顾者6例。
2 适应证
2.1 高血压脑出血 (1)脑叶出血量≥30ml或基底节区出血量≥30ml。(2)丘脑出血量≥10ml或小脑出血量≥10ml。
2.2 外伤性颅内血肿 (1)硬膜外血肿: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量≥10ml,病情稳定,无脑疝者。(2)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硬膜上积液。(3)脑内血肿:手术指征参考高血压脑出血。(4)脑室内出血。(5)已有脑疝的颅内血肿可作为开颅手术前的抢救措施。
2.3 其他类型的颅内血肿 如新生儿颅内血肿。
3 相对禁忌证
3.1 凝血机制障碍
3.2 脑干功能衰竭
3.3 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功能衰竭
3.4 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合并血肿
3.5 穿刺部位有感染
3.6 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
4 手术中操作方法 [1]
4.1 皮肤准备 常规消毒、局麻。
4.2 进针 根据穿刺点摆好体位,选择适当长度的血肿穿刺针,其尾部固定在电钻夹具上,上好限位器,注意进针方向。
4.3 血肿液态部分的处理 尽快找到液态血肿并将其抽出。
4.4 血肿半固态部分的处理 抽出液态血肿部分后,用10ml注射器抽吸2~3ml血肿冲洗液(生理盐水或25~50U/ml肝素的冲洗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