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化疗47例的观察和护理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必须接受综合治疗,而化疗是最敏感的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3] 。我科自2002年3月~2004年3月应用不同方案对47例乳腺癌患者实施了新辅助化疗,根据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疗效的不同,我们进行了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材料与方法 本组47例来源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住院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6岁,平均48岁。所有病例术前经乳腺B超、钼靶、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其中Ⅱb期26例,Ⅲ期18例,Ⅳ期3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1)TA组14例,其中Ⅱb期5例,Ⅲ期7例,Ⅳ期2例。以EPI60mg/m 2 ,d1;泰索帝75mg/m 2 d2;每3周重复1次,2个周期。(2)CEF组33例,其中Ⅱb期21例,Ⅲ期11例,Ⅳ期1例。以CTX500mg/m 2 d1,d8;EPI60mg/m 2 ,d1;5-FU500mg/m 2 ,d1,d8;每4周重复1次,2个周期。2组分别在2个周期化疗前后测量肿块大小、进行B超和钼靶检查,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常规登记。
1.3 判断标准 根据WHO制定的标准 [4] 。(1)完全缓解(CR):可见的肿瘤病变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2)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最大的垂直横径乘积缩小50%以上,其他病灶无增大,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3)稳定(SD)或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以上。(4)进展(PD):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近期疗效中以CR+PR为有效,占可评价病例的百分率为有效率;SD或NC及PD为无效。统计学分析用χ 2 检验。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47例乳腺癌都有不同程度胃肠道反应及WBC下降,发生情况见表1,表2。
表1 2组胃肠道反应比较 略
表2 2组WBC下降情况比较略
2.2 临床近期疗效 47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临床体检显示38例患者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退缩。术后病理证实有3例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且腋淋巴结消失。5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26例部分缓解(PR),同时伴有腋淋巴结缩小、变软。13例SD和NC,无PD。见表3。
表3 二组近期疗效比较略
3 护理
3.1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胃肠道反应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新辅助化疗是在病人经入院检查刚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后进行的治疗,此时病人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我们就与病人多交谈,正确引导病人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 佳心理状态,根据病人口味,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无异味,减少不良刺激。化疗前采取预防性用药,对于呕吐严重者,遵医嘱再使用止吐剂。否则病人对新辅助化疗丧失信心,失去正规治疗的机会。
3.2 WBC下降的护理 这类病人抵抗力易并发感染、出血和贫血,而且由此而致的免疫抑制对癌肿患者的康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严格掌握化疗适应证,化疗前检查血象骨髓情况,在治疗中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减少探视人员,劝助患感冒的陪客离开病房,严重者给予隔离病房,遵医嘱应用升白药物,对于应用升白药物效果暂时不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