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手术后PCA临床护理体会
疼痛是当前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腹部手术后的疼痛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不但引起呼吸动度受限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直接影响睡眠及术后的恢复,给临床护理增加了困难。本科在上腹部手术后病人实行自控镇痛(Patient-Cotrolled.Analgesiˉa,PCA)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观察选择上腹部手术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8岁,手术种类包括胆道手术18例,胃大部切除及胃穿孔修补术16例,肝脾手术6例。
1.2 方法 按手术种类、时间、年龄、体重、肥胖程度分为两组。术前生理状况、术中手术创伤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术后携带PCA进入病房;对照组,患者进入病房不携带PCA,疼痛时肌注哌替啶1~2mg/kg。
1.3 观察指标 两组进入病房后2h、8h、24h分别记录疼痛反应情况、睡眠状况、循环功能(Bp,HR)、呼吸功能(SpO 2 ,R)及肠蠕动排气时间,并做记录。
1.4 疼痛反应标准 以WHO疼痛Ⅳ级评定法,Ⅰ级:完全疼痛;Ⅱ级:轻度疼痛;Ⅲ级:用药后疼痛减轻但能忍受,活动加重;Ⅳ级:切口重度疼痛,强烈要求增加镇痛剂。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ˉx±s表示,应用χ 2 检验和t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在24h内疼痛评级情况,2h均达Ⅰ~Ⅱ级占100%,8h镇痛效果达Ⅰ~Ⅱ级占95%,24h镇痛效果达Ⅰ~Ⅱ级占90%。对照组术后2h镇痛效果达Ⅰ~Ⅱ级占60%,8h镇痛效果达Ⅰ~Ⅱ级占20%,24h镇痛效果达Ⅰ~Ⅱ级几乎为零。患者多强烈要求注射镇痛药。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循环功能的比较:实验组循环功能基本平稳,常保持术前状态;对照组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心率明显增快,见表1。两组呼吸功能观察:实验组呼吸频率及SpO 2 指标基本同术前无变化。对照组呼吸频率有所增加,SpO 2 指标偏低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经观察统计,实验第1个24h睡眠平均达(6.7±1.2)h,对照组平均为(4.2±1.4)h,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蠕动排气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如尿潴留、恶心呕吐等)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表1 术后镇痛对呼吸功能影响 (略)
表2 术后镇痛对循环功能影响 (略)
3 讨论
镇痛是围术期的重要环节,传统方法是根据病人需要间断的肌注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大量资料表明这种方法镇痛时间短,需多次注射。这样既不安全,镇痛效果又不完全,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1] 。而且每天注射哌替啶若超过250mg,则有56%的病人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症状,并对肾脏有潜在性的损害 [2] 。由于个体差异肌注哌替啶可能会产生呼吸抑制 [2] 。把无痛带到病房使无痛贯穿整个住院过程是当前医疗研究的重点。病人自控镇痛(PCA)由于速度均匀、微量、操作简便、设备精密给手术病人提供了既安全又有效的镇痛方法。手术患者一般持续镇痛2~3日,但24h疼痛尤为显著 [3] ,本组疼痛评级Ⅰ~Ⅱ级达90%以上。虽然SpO 2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由于疼痛限制了病人的咳嗽,使气管内的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而且手术创伤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特别是在术后24~48h尤为明显。PCA能有效地减轻疼痛,改善免疫功能有助于病人康复 [4] 。PCA术后镇痛95%的病人可安然入睡,大大减少了传呼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