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二囊管压迫后早期再出血的诱因及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致。此时立即应用三腔二囊管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与硬化治疗、套扎止血等相比,它具有操作简便、止血迅速、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等优点,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可广泛应用,但其在术后早期的出血,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通过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的17例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的回顾性调查,对再出血的诱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必要的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3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315例患者,经床边急诊胃镜证实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立即施行三腔二囊管压迫达到止血的患者127例,其中17例于术后7天内发生再出血(出血量均在300ml以上),占13.29%。男12例,女5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6岁。
1.2 方法 通过复习出院病历回顾性调查再出血
发生的时间,对于病程中分析明确的第一诱因进行登记。这些因素包括:门脉压力升高、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心理因素、肝功能及营养情况等。
2 结果
2.1 再出血时间 均发生在于拔管后的2~7天,其中第2天2例,第3天5例,第4天3例,第5天4例,第6天2例,第7天1例。
2.2 引起再出血的第一诱因 饮食不当(进食粗糙、过热、过冷、过硬食物、过饱饮食等)6例,占35.29%;门脉压力升高(腹水增加、血压上升、频繁呕吐等)4例,占23.53%;下床活动(散步、用力排便、动作过猛等)3例,占17.65%;心理因素(担心再次出血、经济和家庭等)2例,占11.76%;药物刺激(口服未研磨的片剂药物)1例,占5.88%;诱因不明1例,占5.88%。
3 讨论
3.1 拔管后1周是早期再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期 一是三腔二囊管拔后1周,是破裂血管修复、愈合的关键时期,同时亦是多种因素诱发再出血的高危时期。17例再出血患者中,均发生在拔管后1周内,其中以拔管后第3天为高峰,占29.41%。患者拔管后多无不适症状,最易被患者、家属、和医生、护士所轻视,因此,患者在拔管后1周内,医护人员就要高度警惕再出血的发生,加强巡视和观察,经常检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拔管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3.2 饮食不当和门脉压力升高是引起拔管后再出血的主要诱因 进食粗糙、过热、过冷、过硬食物、过饱饮食等物理因素,通过机械运动直接刺激正在修复和愈合的血管破裂口而引起的再出血;腹水增加、血压上升、频繁呕吐等门脉压力升高表现,可直接使正在修复的血管因压力增长而再次破裂出血。饮食不当和门脉压力升高是引起拔管后再出血的主要诱因,占58.83%,且出血量大,不易再止血,危及生命,预后极差。医护人员除了加强饮食指导和宣教外,还要纠正患者的不正确饮食习惯,监督患者及家属严格按照饮食计划合理、科学进食;同时继续监测血压、腹水等门脉高压表现,及时或继续给予降门压 治疗,尽可能巩固止血效果,防止再出血。
3.3 活动增加和心理因素也会诱发再出血拔管后1周患者及家属由于压迫止血等综合治疗有效,心情愉快甚至过分激动,患者很快恢复或突然增大活动量,如散步、用力排便、锻炼动作过猛等,从而使腹压增大,间接使门脉压力升高而引起再出血;有的患者拔管后担心随时会再出血,因而心理不安,睡眠不好,影响血管创面的继续康复,极易导致再出血。因此医护人员要制定好患者拔管后尤其是1周内的生活护理计划,并监督执行;医护和家属通力合作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恢复自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