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例,年龄23~38岁,平均27.6±3.3岁,该组孕妇孕周为38 +6 ~41 +5 周,平均为39 +2 周。
1.2 研究方法 要求剖宫产的孕妇术前1天及护理干预后实施手术前1h自然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行填写William WK Znu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2] 评定病人情绪状态,先由受试者进行自评,然后由统计者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常模值为41.88±10.57分,超过此范围为抑郁倾向,而达50~59分则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超70分为重度抑郁 [3] 。术前1天即护理干预前测评结果与我国常模作对照分析,将护理干预后结果与干预前作自身对照比较。
1.3 护理干预措施 (1)心理与疾病关系的知识宣教,病人入院后,护士主动接近病人,通过交谈和观察,评估病人焦虑、抑郁的原因及程度,引导产妇说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等心理感受并给予安慰和指导,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2)向患者讲解手术环境、手术方法、麻醉方式及效果;交待术前注意事项,讲解术中监测及可能听到的声音,如何禁食、禁水,用药及手术体位,指导手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给予手术体位锻炼指导,使产妇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3)介绍实施手术的医生、手术所需的时间及告之剖宫产手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可将母婴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产妇放心;(4)说明手术及麻醉对母儿均不会造成不利影响;(5)说明皮肤准备、术前用药、置留尿管的必要性;(6)教会产妇放松的技巧;(7)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允许病人家属陪伴等。
1.4 统计方法 所有收集的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剖宫术患者SDS、SAS评分结果 见表1。
表1 剖宫术患者护理干预前SDS、SAS评分结果 (略)
从表2可见,护理干预后剖宫术患者SDS、SAS较护理干预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护理干预后剖宫术患者焦虑及抑郁倾向心理明显改善。
3 讨论
妊娠及分娩是伴随着妇女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改变的生理过程,是一种重大的应激反应。在妊娠过程中,当应激反应导致心理变化发生异常而不能自行调整和应对时则可出现焦虑和抑郁。适度的焦虑可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能提高机体的应对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属于病态心理。长期和过度的焦虑及抑郁可以影响妊娠及分娩 [4] 。应用自评的方式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是心理评估的一种可靠方法,本研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显示,剖宫术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焦虑心理状态、SDS评分亦超过常模值,但低于50分,显示剖宫术患者虽不存在明显的抑郁状态但已有明显的抑郁倾向心理;文献报 道 [5,6] ,产妇早在妊娠期即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焦虑, 到了分娩期某些焦虑情绪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和孩子是否安全;担心产程进展是否顺利等。需行剖宫产术的病人对手术安全性、术中术后疼痛问题、手术对胎儿有无影响、术后乳汁分泌是否充足、术后康复、术后避孕和生育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往由于医护人员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治疗,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可能影响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和乳汁分泌。我们针对剖宫产病人术前存在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心理问题进行术前护理干预,首先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使其产生信任感。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宣传。如对妊娠及分娩知识了解甚少者,向其介绍妊娠及剖宫术相关知识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协助调整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使经过护理干预的病人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所预知,从而提高病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能力。本实验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后剖宫术患者SDS、SAS较护理干预前明显降低。表现为,对术后疼痛的耐受程度增加,术后应用止痛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