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痛风 饮食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失调的疾病,一般为先天遗传及后天饮食结构两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好发于成年男性,女性以更年期后多见。痛风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其发病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如在患病初期阶段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现将30例痛风患者的饮食指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痛风患者,男28例,女2例,年龄35~78岁。肥胖21例,吸烟24例,嗜酒(啤酒)22例,喜食海鲜、常喝肉制汤和炖汤23例。血尿酸>420 μmol/L,尿液尿酸400~800 mg/d,30例中蛋白尿(+)~(+++)19例,高血压21例,肾功能不全2例,关节炎急性发作如踝、手腕、膝、肘等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发作时体温高达38 ℃~39 ℃,慢性期痛风在形成沉积于肢体手腕6例,血尿酸及尿液尿酸升高,临床诊断为痛风。
1.2 方法 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对疾病的重视程度,饮食宣教对痛风患者的重要性。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表1采用卡方检验,表2采用两样本率比较,表3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
2 结果
2.1 痛风病重视程度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见表1。初中以下学历痛风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初中以上学历的痛风患者(P<0.05)。表1 痛风病重视程度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注:两组比较,χ2=5.02,P<0.05
2.2 饮食指导前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见表2。通过营养宣教与饮食指导,患者对疾病的表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低嘌呤的饮食结构、痛风病的并发症均有一定的了解。表2 饮食指导前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2.3 饮食指导前后患者血尿酚的变化 见表3。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以减少尿酸的生成。痛风患者经过饮食指导高尿酸血症有明显下降。表3 饮食指导前后患者血尿酸的变化 注:指导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与学历有关,初中以上学历的痛风患者比初中以下(含初中)的痛风病患者更重视疾病。
饮食指导前后,患者对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了解程度有很明显的提高,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不合理饮食对疾病的危害程度。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一组疾病。据报道,痛风过去在亚洲较少见,在欧美较为多见[1]。20世纪年代前中国报道不足30例[2],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确趋势,且患者的年龄已趋于年轻化。痛风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容易转变成慢性,导致关节僵硬、变形,形成痛风石、肾结石,严重者导致肾损害。营养师应积极有效地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饮食,告知患者如何选择食物,即将食物分成3类:第一类为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肉汤等;第二类为嘌呤含量中等的食物,牛、猪、羊肉、豆类、花生、芦笋等;第三类为含微量嘌呤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米等。膳食的选择:急性期应严格控制嘌呤高的食物,而选用第三类;缓解期的患者可给予平衡膳食,避免第一类食物,交替使用二、三类食物,鼓励患者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因此类食物富含维生素C,能提高尿酸盐溶解度,有利于尿酸排出,有利于痛风的恢复。督促患者戒酒,因酒精易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可诱发痛风的发作。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3000 ml,使其24 h尿量达2000 ml以上,有利于尿酸的排泄,防止结石的发生;肾功能不全时水分宜适量。限制总热量,每日热量为25~30 kcal/kg,避免过胖。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