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 3.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住院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首要因素[9]。因老年人入睡潜伏期长,深睡眠减少,故对环境的要求较高[10]。(1)环境陌生:老年患者多年来养成固定的生活习惯,加之各种生理功能衰退,很难马上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2)噪音:病房噪音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监护仪、治疗仪、呼叫器发出的声音,护士夜间操作、开关门,同病室患者走动、打鼾声,卫生间的洗漱、冲刷厕所声等。(3)光线:夜间做治疗时要开灯,有的患者有看书入睡的习惯,监护仪发出的光亮,楼道照明灯光等,使病室无法暗化。(4)其他:病室的温度、湿度、整洁度、空气污浊,床铺的软硬,枕头的高低、软硬等。
3.2 心理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11]。住院后心情复杂,对各种检查、治疗心存顾虑,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使交感神经兴奋而致入睡困难[12]。(1)不适应角色转换:老年患者住院前曾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由于疾病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角色发生了变化,但很难马上适应新角色,因此出现心理负担,表现出焦虑、紧张。如过去在家中担任重要角色,住院后对家中的大事小事放心不下,还有些老人住院前在单位担任重要职位,住院后无法工作,表现出严重的失落感。(2)担心疾病:担心所患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遗留残疾、面临死亡等。(3)经济因素: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收入减少,住院花费又太多,自认为已年逾古稀,会给儿女带来太多的负担,于心不忍。
3.3 不良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多年来的生活模式中养成了许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晚餐过多或过少、睡前喝大量水引起夜尿次数增加,睡前喝浓茶、饮咖啡类饮料、看刺激性电视、服用兴奋类药物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
3.4 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折磨,无法保证患者有一个舒适的睡眠。如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皮肤瘙痒、被动体位、活动受限,以及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内分泌代谢病、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等。
4 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对策
4.1 加强基础护理,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13] (1)保持病室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适宜的温、湿度,一般冬季在16 ℃~20 ℃,夏季在25 ℃~28 ℃,湿度在50%~60%。(2)选择有一定弹性又适宜身体曲度的床垫。枕头软硬适中,枕心可以用中药成分的物质填充,如夜明砂、菊花、成桑叶等更利于睡眠。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衣服床单。(3)主动热情的接待新患者,耐心细致地为其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同病室的病友,以便尽快熟悉新环境,减少陌生感。(4)避免干扰,减少噪音来源。根据个体的生物节律安排睡眠时间,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医疗护理操作,干扰睡眠周期的自然过程,必须进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穿插于患者的自然觉醒时进行。护士做各种操作时做到“四轻”。将监护仪、信号灯等的报警音量调低。(5)根据患者的听力、病情、性格安排病室和床位。治疗车车轮要定期上油。设法清除厕所和洗手间的流水声。(6)暗化病室,夜晚进行操作时尽量使用壁灯,手电光线不要直接照到患者颈部以上,病房楼道夜间用地灯照明。
4.2 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做好心理护理和行为治疗 (1)关心安慰患者,耐心的讲解睡眠卫生知识,介绍成功实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稳定情绪。(2)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其内心的痛苦、不安和苦恼,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设法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使患者有依赖感和安全感,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3)与家属及朋友共同努力,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4)行为治疗常用的有松弛疗法,通过身心放松,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使警觉水平下降,诱导睡眠的发生[14]。刺激控制治疗主要用于睡眠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睡眠环境与迅速入睡建立条件反射的关系,病房的环境更接近家庭环境。
4.3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1)讲究睡眠卫生,坚持规律作息时间,与患者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及睡眠日志。劳逸结合,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