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C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进展 |
|
PAC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对于晚期不能手术或治疗后复发者可考虑使用化疗,对于腺癌大多采用PAC方案。Fujmuxa等[1]报道在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中应用PAC(CTM500mg/m2,ADM及DPP各50mg/m2四周一次)方案的5年生存率为88.4%。联合用药化疗疗效是明显的,但毒性反应较大。如何提高化疗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将近年有关使用PAC方案治疗子宫内膜癌过程中护理方面的进展作综述。
1 化疗药物用药时间 近年来随着药理学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血压、体温的变化等存在着生物节律性,而且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液浓度、集体代谢或排泄等都有其本身的昼夜节律性改变。正常人体基础代谢率在0~4时处于最低时期,细胞代谢最低、分裂最慢,研究证实肿瘤细胞的增殖规律不同于正常细胞[2],大多数表现为昼夜节律丧失。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药物毒性的强弱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昼夜时辰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时间毒性。有研究表明:下午或傍晚给药,顺铂毒性较低,Hirshesky通过研究尿自由铂排泄的动力学发现,下午6点给药,病人尿量较多,尿铂浓度较低,治疗1个月后,正常的尿量节律特征在清晨组被明显干扰,而晚上给药组则无改变,并且通过对晚期卵巢癌病人的观察发现,相同的药物及剂量,按时间节律性用药组完全缓解率明显优于不考虑用药时间节律组[3]。侯春霞等人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表明[4],在零时与9时化疗比较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反应无明显差异,即零时化疗优于常规9时化疗。这一结果在国外曾有报道[5],“零时化疗”这种给药时间既能提高疗效,又可降低其毒副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时效性的提出,极有利于PAC联合化疗方案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2 严格掌握溶药时间 过去,护士为了加快完成工作,不考虑药理特性,过早溶药,使药物放置时间过长,破坏了化疗药物的稳定性,影响了疗效。尤其是顺铂,属金属铂类药,常温下很难化开。如提早溶药,会破坏药物的稳定性;如延迟溶药,则不易化开药物。因此目前在给顺铂前,要求静脉注射止吐剂后,才开始配制溶解顺铂,30分钟后给病人应用。这种方法提高了顺铂的药理作用,同时减轻肾毒性[6]。因此,在化疗中应严格掌握溶药时间。
3 化疗药物的用药途径 据调查研究:95%的患者强烈需求保护血管的方法[7],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需选择对血管损伤最小、产生毒副作用最少的用药途径。
3.1 静脉为最常用的途径 以前多主张选用手指或脚趾上的小静脉穿刺给药,待这些小静脉无法使用时逐步向上找。目前提出为保证用药安全,最好选用近心端、管腔大、回流畅的静脉给药,避开手背和关节附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靠近动脉和肌腱,易造成永久性损伤[8]。
3.2 套管针的使用 是否在化疗中常规使用套管针,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些文献提出对于需要多程化疗的病人最好建立中央静脉通道[8],这种途径需留置,应采用内径小的套管针,用胶布固定穿刺针,但不用纱布或贴膜覆盖整个针头及注射部位,以便于观察。这种方法仍需大样本对照研究后明确利弊。
3.3 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肘前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处的导管,可以较长时间留置使用(5天~1年),它的头端有特殊瓣膜设计,可防止回血、进气、操作快捷、维护简便,可以消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大幅度降低静脉炎、血栓、感染的发生率,减轻了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风险[11]。PAC单次化疗需至少5天,间隔4周需继续静脉治疗,同时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刺激血管副作用,而且对于大多数癌症病人,体质弱、进食少,还需要静脉高营养维持。近2年国内已开始使用该技术,不仅为医护人员带来益处,同时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但由于该导管费用较高,国产导管质量略差,应用范围较小,受到限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士语言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注射室护士如何预防医患冲突的发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