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到个体的结构完整性、个体的机能和个体的发展 [3] 。自我护理不仅是当今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慢性病患者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对那些有部分或全部护理能力的患者给予一定的教育和指导,使其掌握相关知识,达到自我护理的目的。冠心病属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等特点,日常生活中贯穿着许多自理活动,个体的自理能力要从每日生活中得到发展,因而,自我护理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发现,自我护理总体来说属于中等水平占58.75%,仅1.43%属于差的水平,这可能与患者住院次数多(其中住院次数在2次以上的占64.14%)、病史长(62.86%的患者患病时间在3年以上)有关。我院自1995年以来,长期开展健康教育,患者反复接受较多的健康教育知识,认知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未真正落实在自我护理的行为之中,因而自我护理的总体状况仍然属于中等水平。因此,提示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冠心病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减轻症状,减少复发。
3.1 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必须加强心理指导 本调查显示(见表2):在心理与应激方面,属于差的水平占32.86%,其中80%的病人能够意识到不良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但其中32%的病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而由于冠心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多有焦虑、愤怒、沮丧、消沉、抑郁等个性心理特征 [4] 。据加拿大的Fleet等报道: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合并焦虑、惊恐等不良心理因素,必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将明显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和心源性猝死 [5] 。说明心理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心理指导至关重要。
3.2 合理饮食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研究显示,70例冠心病病人饮食方面的自我护理状况是:81.43%的病人不能控制饮食中的盐含量,72.86%不能保证低脂饮食,而且仅有5.71%的病人能够做到少量多餐。据文献报道,54.3%的病人知道应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不能暴饮暴食 [6] 。这充分说明所进行的健康教育在病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印象,不足之处在于病人并未对医护人员传递的有关信息产生行为上的依从。因此提示在自我护理中饮食方面的指导更为重要,并应加强巡访监督,使患者真正意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同时应指导家属共同制定食谱。
3.3 认识疾病,避免贻误病情 对疾病认识方面,总体来说认知水平较高,80%在中等水平以上(见表3),平均水平为7.29±3.22(见表2),大多数(80%)的患者能够清楚的知道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是32.86%的病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先驱症状缺乏认识。心肌梗死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见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而且近年有增加趋势 [2] 。据文献报道: 78.3%的病人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时就医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决定性因素 [6] ,自我护理指导中对这方面的知识应予以强化,使病人充分认识心肌梗死,以保证及时、积极的治疗,避免疾病恶化。
此外,本研究显示(见表3):在安全(85.71%在中等水平以上)、运动与休息(95.71%在中等水平以上)、药物指导(97.15%在中等水平以上)方面(见表3)的自我护理做得较好,说明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实效,应继续坚持,不断创新,激发患者对健康的关心,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总之,健康指导要有针对性,忌医学术语过多,使患者易于掌握,引导患者明白知行合一的关键在行为落实,真正认识到自身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促进康复,降低发病率。
本次调查中,部分病人希望出院后护士能继续为其提供指导,多数选择电话联系及家访的方式。笔者认为,健康宣教不应仅局限于住院治疗期间,病人出院后,病区护士应通知社区护理人员。据调查:心脏病病人出院后,心脏病护理专家到病人家中探访1次,可使病人的再住院率降低一半 [7] 。充分发挥社区护理的职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顺利地从医院过渡到社会环境中,确信未来的心脏健康从此刻的自我关注开始,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