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5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颅脑外伤脑出血为神经外科急症,患者病情在短时间内可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对患者实施认真、细致、全面的护理观察显得十分重要。我院2003年6~12月共收治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58例,通过对他们实施认真、细致、全面的护理和观察,不仅及时发现了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其争取了更多的救治机会,而且还预防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经确诊均为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3~76岁。血肿量50ml以下10例,50ml以上48例,最大血肿量160ml。硬膜外血肿31例,硬膜下血肿2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例。来院时神志清醒22例,嗜睡状态8例,浅昏迷24例,深昏迷4例。
2 临床观察
2.1 意识观察
意识变化是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正确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治疗、预后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我们的观察方法是:患者处于非正常睡眠状态,呼之能醒,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很快入睡为嗜睡,即轻度脑出血;推叫不醒但压眶可皱眉,非瘫痪肢体可活动即浅昏迷,为中度脑出血;对压眶及一切刺激均无反应为深昏迷,即重度脑出血。
在观察中若患者由昏迷状态转入躁动,表明病情好转;而由躁动不安转入昏迷状态,表示病情加重。发病后昏迷时间越早,程度越深,时间越长,表明病情越重。
2.2 瞳孔观察
颅内出血时,血肿的占位合并继发的脑水肿及脑脊液循环障碍会使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疝。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及其对光反射情况,不但对了解出血部位有意义,而且能及时发现脑疝,对患者的抢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桥脑损害、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变化不定,对光反应差,常是脑干损伤的特征;双侧瞳孔散大持续90min,则接近意识不可逆时限。
2.3 生命体征观察
如出现呼吸紊乱是中枢性衰竭的征兆,如血压上升,脉搏、呼吸变慢,应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早期;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呼吸减慢且不规则,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如脑出血后短时间内出现持续高热且无寒战、无汗,躯干温度高于肢体温度,多为丘脑下部损伤所致;如伤后数日出现高热多为感染所致。
3 临床护理
3.1 基础护理
由于脑出血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而且卧床时间长,常留置尿管,故极易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的感染。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对于脑出血早期患者,为避免其出血加重,我们采用小棉垫轮换垫起受压部位或做小幅度翻身;对于病情已经稳定的患者,我们每2h为其翻身1次,且对受压部位予以按摩;同时还进行口腔护理,雾化吸入;膀胱冲洗每日2次;每周剪1次指(趾)甲;每日清洁、消毒1次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58例患者无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并发症。
3.2 心理护理
临床上有些患者平时身体健康,突发疾病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感脆弱等心理反应,对治疗缺乏信心;还有一些患者虽经抢救渡过昏迷阶段,但留有后遗症,这样他就会产生自卑、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疾病好转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情况,在护理中,我们采取每班护士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热情关怀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根据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予以疏导和安慰,解除其思想、心理障碍,增强患者的自我调适能力,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
4护理体会
4.1 使患者消除焦虑,获得安全感 认真、细致、全面的护理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程度,使患者感到自己被关心、尊重和重视,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产生信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