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脑肌病1例的护理体会
1 概述
线粒体是人体重要的生产能量的细胞器,是人体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线粒体的基本功能是氧化可利用的底物,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合成ATP。因此,线粒体的 结构和功能异常往往导致整个能量代谢过程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其中最常见累及神经系统的是线粒体脑病和线粒体肌病,这是一组与遗传、代谢有关的疾 病。若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而仅累及肌肉称为线粒体肌病;若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症候的称为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脑肌病根据临床不同症候群又可分为10型 。(1)MELAS综合征(为线粒体脑肌病、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临床特点为母系遗传,也可散发;(2)MERRF综合征(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小脑共济失调、乳酸血 症和RRF);(3)KSS综合征(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和眼外肌麻痹);(4)CPEO综合征,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或成年早期发病为多;(5)Leigh病(亚 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6)Alpers病(家族性原发性进行性灰质萎缩症);(7)Menke病(卷毛型灰质营养不良);(8)LHON综合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9)NARP综合征(视网膜色素变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病);(10)Wolfram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隐性遗传10岁起病,视神经萎缩,耳聋和早期发病的糖尿病,成年失 明;(11)MNGIE综合征(线粒体周围神经病并胃肠型脑病) [1] 。我院于2000~2002年收治了1例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以下是对这例线粒体脑肌病的护理体会 。
2 病例介绍
患者,女,33岁,因全身乏力、活动后易疲劳20年,双耳听力减退7年,反应迟钝4年而入我院。患者儿时即不喜欢体育活动,活动后容易疲劳,身材瘦小,学 习成绩一般。1995年患者逐渐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当时诊断为神经性耳聋;1998年2月患者摔伤后10天出现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不识家人,就诊我院查头颅CT显示 左颞叶低密度影,结合其外伤史,当时诊断为“脑挫裂伤”,给予营养神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遗留反应迟钝、智能减退,生活尚能自理。1998年5月复查头颅 CT颞叶病灶消失。2000年7月患者出现发作性的右侧肢体抽搐伴意识不清,且反应迟钝进行性加重,再次就诊我院,行肌肉活检发现破碎红纤维,乳酸运动试验异常 ,结合临床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而后患者长期口服ATP、CoA等药物。后又出现肢体无力,运动不耐受的症状,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 下、肥厚型心肌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002年4月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呼吸困难、胸闷、不能平卧,于2002年4月4日再次收入我院治疗。主要体征:叩诊心界向左 扩大,双下肢水肿,意识清楚,言语含糊,反应迟钝,双眼向各方向活动差,四肢肌容积均匀减少,四肢肌力Ⅳ级,四肢腱反射偏低,双侧病理反射阴性。入院时 的主要临床表现:全身无力,不耐受疲劳,并呈进行性加重,伴听力减退、智力低下、癫痫发作、全身肌肉萎缩。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呼吸困难、胸闷等心力衰竭的 症状进行性加重,于2002年4月13日抢救无效而死亡。(家族史:有两个姐姐已死亡,生前均消瘦,一姐姐因突发性意识不清、精神异常突然死亡,另一姐姐因“肺 心病”死亡。)
3 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3.1 社交障碍 因线粒体脑肌病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病人反应迟钝、淡漠、智力下降。此病人幼年起就有学习成绩差,运动不耐受等情况,导致患者性 格孤僻,社交障碍。
所以首先需评估病人的人格特点;向患者解释甲状腺激素缺乏可能出现的表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鼓励病人参加集体娱乐活动;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并向家属解释病人的性格特点,以取得理解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2疲乏 因线粒体脑肌病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率下降,病人活动后易疲劳,因此应评估患者活动能力,观察病人的表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