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直视手术后应用IABP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 目的 了解IABP在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疗效,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观察10例心脏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应用IABP增强心肌收缩力,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供血,准确了解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制订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9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脱机困难,心、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对于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障碍发生心肌缺血,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综合征等,使用IABP后可改善心脏及全身情况,提高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率,而心脏直视手术应用IABP的观察与护理是对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观察 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的方法之一,由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至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进行与心动周期相应的充盈扩张和排空,使血液在主动脉内发生时相性变化,从而起到机械辅助循环作用的一种心导管治疗方法 [1]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应用IABP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50岁的3例,50岁以上7例,平均60.9岁;体重70~90kg之间;术前诊断:1例为心功能Ⅲ级,多瓣膜联合置换;9例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1.2 方法 应用IABP患者通过调整开始充盈扩张球囊的时间、球囊充盈扩张持续时间、球囊排空,使主动脉内舒张期压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动脉内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取得最佳的辅助循环效果 [2] 。IABP为有创性辅助治疗,应制订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IABP有效的正常运行。
2 结果
本组10例应用IABP的患者中成活9例,死亡1例;一次脱机成功8例,二次脱机成功1例。死亡患者为男性,58岁,术前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死亡原因为二次脱机困难,心衰、肾衰。
3 术后观察与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3.1.1 持续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快慢的变化,成人心率维持在60~80次/min,预防心率明显减慢导致心脏骤停;观察心电图节律变化,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观察有创血压变化,同时观察应用IABP后反搏压的变化,预防应用IABP后反搏压低于收缩压,反搏压的变化影响应用IABP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ICU 效果,因此,当发现反搏压低于患者收缩压时,应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尽快调整至有效范围内。引起反搏压低于收缩压的因素有:当平均压低于50mmHg时,反搏压下降,气囊打折,囊内充气不足,气囊导管位置过低,气囊充气、放气时间长短等。
3.1.2观察体温的变化 测量肛温6次/d,同时观察四肢末梢温度及湿度,以便能及早发现低心排综合征。
3.1.3 观察患侧肢体 每30min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及湿度、颜色、伤口有无渗血,并与健侧肢体做比较。
3.1.4 观察水、电解质平衡 记录24h出入量,根据病情调整液体量,输液时要匀速,每小时观察1次尿量的变化,成人尿量不少于1~2ml/h·kg。
3.2 气囊导管的观察与护理
防止气囊导管移位、脱落、堵塞。加强巡视、床边交接班,穿刺部位用针线缝皮打双结固定并用敷料粘贴,远端导管则用宽胶布粘贴或用绷带固定在大腿内侧避开关节处,防止患者在改变卧位时,气囊导管脱落。插管一侧的肢体保持平直,不能屈曲,防止导管打折,每次搬动患者后应检查气囊导管的位置并观察反搏波型;每日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和周围皮肤,同时观察穿刺点处皮肤颜色,并更换敷料。如穿刺点渗血或患者出汗较多,导致穿刺点潮湿应随时消毒更换敷料,以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污染;用0.1%肝素冲洗气囊导管,每2h1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