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脑血管病病人在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


                  脑血管病病人在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   摘要   目的:高压氧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脑血管病人在应用高压氧治疗中的观察护理,同时在高压氧仓中缓慢加压20分钟,使压力达到0.25mpa,稳压后用面罩吸纯氧,吸氧气20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在30分钟内缓慢减压出舱,一天一次,每10次一个疗程,本组病人治疗1~5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结果:在32例病例中,共治愈7例,占21.9%;显效17例,占54%;有效6例,占19%;无效果2例,占6.25%,总有效率94%。结论:通过对脑血管病病人在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提高了脑血管病人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急症,患者病情危重,死亡、致残率高,后遗症多。我院三年来采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恢复期病人32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50~67岁。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脑出血14例,脑梗塞18例,本组病人均经脑系科常规治疗。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失眠、健忘、偏瘫等表现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失语9例,偏瘫17例,精神障碍6例。 2   方法   缓慢加压20min,使治疗压力达到0.25 MPa,稳压后给病人戴面罩吸纯氧。吸氧20min,休息5min,总吸氧时间为80min,然后在30min内缓慢减压出舱。1次/d,10次为一疗程。本组病人治疗1~5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 3   结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自理,恢复工作和学习)7例,占21.9%,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生活基本自理,未恢复工作和学习)17例,占54%,有效(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生活不能自理)6例,占19%;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2例,占6.25%;总有效率94%。 4   护理 4.1   入舱前护理 4.1.1   入舱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高热、严重肺部感染等病人禁止入舱。并向其介绍高压氧治疗目的、方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防治方法、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4.1.2   对带有引流管的病人,入舱前了解引流管名称,引流方向,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并记录,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止滑脱,保持引流通畅。 4.1.3   对昏迷、气管切开病人,如呼吸道分泌物多,入舱前彻底吸尽痰液,以保证呼吸道通气功能良好;对烦躁不安者入舱前使用少量镇静剂,使病人安静吸氧;有外伤性癫痫发作史者视病情给予适量抗癫痫药物,防止病人在加减压时癫痫发作,因屏气抽搐而造成严重的肺气压伤。 4.2   升压时的护理   升压时速度应缓慢均匀,以0.005~0.01 MPa/min为宜,并且告知舱内病人做好调压动作,如吞咽、捏鼻鼓气等。 4.2.1   经常询问病人是否有耳痛等不适,如有耳鸣、耳痛等症状则提示有中耳气压伤,可减慢升压速度,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升压,防止因中耳气压伤而影响高压氧治疗。 4.2.2   对昏迷病人可用1%麻黄素滴鼻,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协助开张耳咽管。本组无1例因中耳气压伤而中止高压氧治疗。 4.3 稳压中的护理   稳压吸氧是高压氧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涉及到治疗效果。 4.3.1   稳压后,嘱病人戴好面罩吸氧。面罩须与面颊贴紧,防止空气漏入出现吸不到纯氧而吸入舱内空气,影响治疗效果。本组有9例病人用急救吸氧头罩,注意防止吸氧管折叠而中断供氧,保证有效吸氧。 4.3.2   吸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病人吸氧情况和反应。观察其呼吸道是否通畅,气体交换是否良好,如闻及痰鸣音增多,及时吸痰。注意高压氧舱内不能使用电动吸引器,可利用舱内外压力差的负压吸引器,使用时调节阀门,将瓶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膈肌原发性血管瘤合并反复胸腔出血一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肾细胞
    帕金森病和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肌肉硬度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颈癌组织中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颊面部皮肤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