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例心肺复苏后病人的护理体会 |
|
6例心肺复苏后病人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为心肺复苏后病人预防并发症和恢复脑功能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机械、生理、药理学方法来恢复病人的心搏和呼吸,通过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提供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复苏后的并发症和恢复病人的脑功能。结果:中度昏迷状态转为浅昏迷状态3例;清醒2例;死亡1例(住院期间)。结论:对心肺复苏后的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的脑功能。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护理
心肺复苏是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学的方法来恢复心搏、呼吸停止的病人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我院自2004年2~8月共收治6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人。复苏后的病人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很多并发症。因此病人急性期应进行重症监护、预防并发症。稳定期着重恢复病人的脑功能。对病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在病人并发症的预防和脑功能的恢复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此组6例病人。心率失常所致的心脏骤停2例,窒息2例,电击伤1例,安眠药过量1例。6例中未成年人2例,成年人4例。按昏迷程度,中度昏迷4例,浅昏迷2例。平均住院3个月。
2 急性期护理
2.1 急性期病人应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制定护理计划,设特护记录单。
2.2 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室温在18~20℃,湿度60~70%。每日紫外线照射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1:2000优氯净水拖地2次。
2.3 遵医嘱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持2~3条静脉通路,以确保复苏后药物及时输入。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心肺复苏后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复苏后并发症,亦很多,如低血压,低氧血症等都会加重脑损害。10~15分钟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次,观察尿量,皮肤,色泽,温度,呼吸肌的各种数值,以及记录液体出入量,同时观察药物疗效。
2.5 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6 复苏后低温 治疗性低温能降低基础代谢需要和脑组织氧消耗,改善细胞膜和离子通道的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对缺血大脑有保护作用。使用冰帽和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严密监测病人体温,直肠温度32~34℃,头部温度降至28℃。病人神志逐渐好转,出现听觉时逐渐复温。
2.7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2.7.1 气管切开处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并更换纱布一次或两次。
2.7.2 金属内套管每日消毒两次。
2.7.3 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盘专用,吸痰前加大吸氧浓度,吸痰时间<15秒,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发绀和呼吸困难。
2.7.4 加强呼吸道湿化,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气管套管,定时间呼吸道内滴入液以及雾化吸入。
2.7.5 使用机械通气时,气管外套管之气囊充气适当(5毫升),每3~4小时放气一次,放气前应吸净呼吸道痰,以防止痰液进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道梗阻或窒息。
2.7.6 密切观察是否有皮下气肿,血肿,肺部感染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8 高氧液治疗 复苏后的病人早期不易搬动,可用高氧液静脉输入代替高压舱治疗。氧流量3升/分,250毫升液体溶氧时间为10分钟,液体氧分压达80~100Kpa,高氧液1000~1500毫升/日。
2.9 鼻饲的护理 尽早给予病人鼻饲饮食,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一般复苏后2~3天即开始进行鼻饲,昏迷病人由于贲门松弛鼻饲饮食容易反流,因此鼻饲不宜过多,以少量多次为好,温度适宜,注入速度不能过快,每日6~8次,每次100~150毫升。食物可包括:牛[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儿童格林 巴利综合征脱机前后的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ICU病人的睡眠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