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 |
|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两岁以内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特别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常见致病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临床特点发病急,有明显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缺氧、心衰。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和护理,可威胁婴幼儿的生命。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资料较完整的122例毛细支气管感染患儿,其中男58例,女64例。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有2~3天左右的感冒症状,后即出现咳嗽、气喘,同时出现明显喘憋和不同程度的缺氧、烦躁不安。其中出现心衰有26例,疑为心衰的有5例,总计31例,占25%;合并消化不良者8例,占6%;发热者有78例,占63%;一般发热都为低热(37.6℃~38.5℃)。临床体征,听诊全部病例均可闻及哮鸣音及痰鸣音,喘憋缓解时可闻及中、细湿啰音,随着临床喘憋症状的消失、肺部喘鸣音随之消失。
2 临床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均在两岁以内,尤其为6个月以内的患儿居多。其特点为气管、支气管的解剖上比较狭窄,病毒感染后,因粘液潴留,粘膜肿胀,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梗阻,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护理中的关键。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有效的止咳、排痰,对痰液粘稠、咳痰不畅的患儿应多喂开水,按医嘱每日二次超声雾化吸入,吸入10~15分钟后行翻身,拍背引流,以利痰液排出,并观察护理效果。
2.2 保持吸氧导管通畅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缺氧,加上患儿年龄小,代偿能力差,在治疗护理中给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鼻导管吸氧,严格掌握氧流量、氧浓度,护理操作要熟练,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在吸氧过程中如喂乳、喂水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因喂养不当而呛咳。
2.3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因患儿在6个月以内居多,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建立静脉通路后,固定要妥当,以保证顺利输入所需的药物和液体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液体量,输液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4 尿量的观察 尿量观察非常重要,应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计每次的尿量,这对有无呼吸衰竭、酸中毒、心力衰竭的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2.5 观察药物疗效 按医嘱在使用各种药物时,特别是解痉、平喘、激素,镇静、利尿、洋地黄等药物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用药后观察药物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2.6 严格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年龄小,病情重,一切微小的病情变化都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微观察,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周围循环的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
2.7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患儿病情进展快且严重,家长思想准备不足,心理负担较重,为了避免患儿家长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情,掌握好家长的心理状态,同时对患儿的疾病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使家长对患儿的疾病治疗和护理上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冯美丽.儿科护理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139
上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护理程序对心肌梗死的护理查房 下一个医学论文: 晚期癌瘤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