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治疗宫颈癌的术后护理 |
|
介入治疗宫颈癌的术后护理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成上升趋势,而且趋于年轻化。介入治疗是采用导管技术置管于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药物在动脉内浓度高、疗效好、副反应轻、痛苦小、病人恢复快。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8月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宫颈癌27例,现将其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27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42.5岁,按临床分期ⅠB期5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Ⅳ期1例。
2 术后护理
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按时测量血压、脉搏、同时观察有无造影剂副反应,如全身发冷,肢体发凉,面色发白,呕吐及胸闷,心慌等症状,若有上述症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推及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密切观察症状改善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备好急救药品。宫颈癌介入治疗中,需使用一定量的造影剂,因此病人术后需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警惕造影剂迟缓反应的发生。
2.2 卧位指导 回病房后指导并协助病人平卧、术侧腹股沟处砂袋压迫6h,同时术侧肢体伸直制动,平卧24h后可下床活动,鼓励病人有耐力,可左右挪动患肢,以减轻疲劳,病人卧床期间,做好基础护理。
2.3 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穿刺点加压包扎,局部用1Kg重砂袋压迫止血6h,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和周围皮肤有无淤血或血肿,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作有效处理。
2.4 留置尿管的护理 术后需保留尿管,一方面,它解决了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期间生理需要,另外,亦便于准确记录尿量,在保留尿管期间,需做好导管的护理,并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日2次会阴擦洗,并保持尿管的通畅。
2.5 术后水化连续3天 准确、准时保证每日进入的总液体量,介入化疗一般在3500ml/d以上。准确记录24h的尿量,特别是在用铂类药物后,每小时尿量不能小于100ml。如有异常,调整输入速度,加用利尿药或鼓励病人多饮水,督促病人按时服用碱化尿液药物,减少药物结晶的形成,以减少对肾脏的损害,鼓励患者多食水果,避免食酸性食物。
2.6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6.1 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本组22例病人在术后1~3天内出现发热,均< 38.5℃,系化疗后癌体组织坏死重吸收所致,无需特殊处理。鼓励病人多饮水,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若体温持续在39℃以上且伴血象异常增高,应考虑并发感染,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
2.6.2 疼痛和水肿 介入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疼痛和水肿。一般表现为下腹部、腰骶部、会阴区和下肢,重者有麻木感甚至影响活动。疼痛者可给予局部封闭并适当用镇静剂。本组病人偶有轻微疼痛,未使用镇痛药物。发生水肿者可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并将下肢抬高约30°,协助病人的各种活动,防止摔伤。
2.6.3 恶心、呕吐 介入治疗有60%~70%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系高浓度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的应激反应。术前、术后均禁食6h,术前给予恩丹西酮8mg,或肌注胃复安10mg,同时安慰病人,使其情绪放松,术后6h可给予清淡饮食,次日鼓励病人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忌油腻、煎炸、辛辣食物。食物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喜好,注意色、香、味搭配,以提高食欲,增强体质。
2.6.4 动脉栓塞 由于动脉插管、化疗药物刺激、卧床、下肢制动,血流缓慢,可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凝聚,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应加强观察下肢循环情况,如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及病人的自觉症状如下肢麻木、胀痛,制动24h后,鼓励并协助病人加强下肢运动,并按摩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下肢保暖,必要时用热水袋。
2.6.5 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下降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士素质四议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病人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