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护理在小儿硬膜外穿刺中的作用 |
|
心理护理在小儿硬膜外穿刺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小儿硬膜外穿刺中的作用。方法:将104例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2组患儿心率、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结果:2组患儿心率、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心理护理在小儿硬膜外穿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小儿硬膜外穿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儿硬膜外穿刺能否一次成功,除取决于操作者技巧外,病人的心理状态,应急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科于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对104例行硬膜外穿刺患儿进行研究,其中52例配合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硬膜外穿刺104例,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4~12岁,平均8,6±3.52岁,均为下肢骨折内固定术、硬膜外穿刺部位L3-4或L4-5。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2例配合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知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项目
1.2.1 心率 患儿入室后卧于手术床上,用生命监测仪测得第一次心率并记录,然后每3分钟记录一次,取其平均值。
1.2.2 穿刺成功率 穿刺一次成功为优,二次为良,因穿刺不合作而改用其他麻醉为差。
1.2.3 穿刺时间 从患儿入室测得第一次心率并记录至穿刺置管成功并摆好手术体位(均为仰卧位),用分钟(min)表示。
2 心理护理方法 巡回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探视患儿,了解其一般情况和病情,掌握其心理状态,根据各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
2.1 4~7岁患儿 此期小儿的活动能力加强,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只要对其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加强情感交流,消除恐惧心理。护士必须与小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小儿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和小儿交谈的结果。因此,护理人员的仪表要端庄,语言要温和,态度要和蔼。要用儿童语言与其交谈,让他们感到护士阿姨像妈妈[1]。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消除其恐惧心理,争取主动配合。同时,可运用善意的谎言。如:张××,男,4岁,行左胫、腓骨折内固定术。护士与其交谈时告诉他,明天(手术日)有位阿姨(麻醉师)要在你背上捉一个小虫虫,捉虫虫时会有点痛,表现好呢就告诉幼儿园的老师奖一朵大红花给你,建议老师选你当班长等等。同时在穿刺过程中表扬他真勇敢,使其心情愉快,满足其自尊心、荣誉感,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结果,穿刺一次成功,麻醉满意,手术顺利。
2.2 7~12岁患儿 此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它的关键是使孩子懂得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他人合作。我们的做法是:
安慰、体贴、倾听。首先,护士要理解患儿的心情,认真倾听其所说的每一句话。要将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真正放在他们身上,善待每一位患儿,尊重他们的主观愿望,做到微笑服务。在不违反保护性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可向患儿讲清楚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取得其信任配合。
2.3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争取家属最大配合 目前,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他们被视为掌上明珠而倍受宠爱,当孩子突然遭受不测时,家长表现为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这种情绪会给患儿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及时对家属进行卫生健康、心理教育。认真听取家长的提问,正确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对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解释语言要精炼,感情要真切;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解释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要勤恳,做到百问不厌,以满足其心理需要,从而争取最大配合。
3 结果 见表1:
组别 例数 心率 穿刺成功率 (%)
优 良 差
例 % 例 % 例&nbs[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病人自我应用胰岛素的社区护理指导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