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 |
|
16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炎是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亦称之为喘憋性肺炎,是一种下呼吸道疾病。由于小儿肺弹性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及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宽,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故感染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毛细支气管炎等。本病常见于2岁以下小儿,6个月多见。发病季节在冬末春初,大多数我科临床患儿冬季多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伴喘鸣,严重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唇周发绀,呼吸浅促,鼻翼煽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次/分,感染后体温可有不同程度升高。现将我科2005年8月~2006年2月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60例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心力衰竭3例,呼吸衰竭2例,男98例,女62例,其中1~2月35例。3~4月75例,5~6月20例,7~12月20例,1岁以上10例,1~6月占总发病人数的81.25%。住院天数最长16天,最短4天,平均10天。痊愈155例,治愈率96.25%。
2 护理
2.1 环境的调整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空气流通,中央空调温度22~24,湿度55%~65%,保持患儿安静,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耗氧量。
2.2 氧疗法 对气促,发绀,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血氧分压在4.7~9.3Kpa,二氧化碳分压在6.6~12Kpa)患儿给予氧疗,中心供氧浓度;1~3岁0.5升/分,4~7岁1升/分7岁以上1.5升/分。重度缺氧2升以上,面罩或头罩吸氧4~6升/分。同时注意用氧安全。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神志,意识,紫绀等随时调整给氧浓度。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2.3.1 母亲斜抱,如为卧位,尽量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注意喂养姿势,防止呛咳加重病情。
2.3.2 指导患儿家属有效的拍背方法;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至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易于排出。
2.3.3 对于持续性干咳,发作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喘憋,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常闻及喉头痰声或阵发性青紫,我们首先应解除呼吸道阻塞症状。遵医嘱给氧还给予哮喘一号氧驱雾化,祛痰二号高频震动雾化,雾化后拍背加以吸痰,吸痰负压;新生儿<13.3千帕,婴幼儿13.3~20千帕,年长儿<30千帕,吸痰管深度:年龄÷2+12CM。一般为10CM左右。对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应先吸痰,再给予雾化吸入。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观察呼吸面色变化,防止窒息的发生。
2.3.4 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 患儿遵医嘱给予稀释麻黄素滴鼻,根据年龄大小,每侧1~ 2滴。
2.4 发热的护理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四肢肌张力等,有高热惊厥史预防抽搐的发生,加床档防坠床。主要采取物理降温,例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冒。必要时静脉补充足够的水份。
2.5 补充营养和水分 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多饮水,流质饮食为主,指导家属准确添加辅食,如水果汁。蔬菜水及其他营养物。并观察消化吸收情况。
2.6 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输液泵。
2.7 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喂奶进食后多饮水,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炎,鹅口疮,促进食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情况,预防褥疮。
2.8 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及护理措施
2.9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
2.9.1 心力衰竭 患儿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喘气加重。心率大于160~180次/分,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立即给氧,报告医师,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以强心利尿等药物。
2.9.2 急性肺水肿 口吐粉红色泡沫痰。遵医嘱给予20%~30%乙醇湿化给氧,乙醇能降低肺泡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时间每次小于20分钟。
2.9.3 脑水肿 由于O2和CO2潴溜,使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所致。表现为烦躁,嗜睡,惊厥[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Graves病暴露性角膜炎的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