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对策 |
|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对策
关键词 护士 针刺伤 对策
在2004年国际护理管理学术会议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表示:职业暴露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风险,我国有8成以上的护士曾经被针刺伤。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据估计,我国目前有护士126.63万名,每年要做注射操作约50亿次,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以及对针刺伤害重视不够,仅有10.2%的护士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在护士护理的患者中有各种血源性疾病的病人,而医护人员皮肤针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现对我院4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
1 针刺伤发生率 被调查40人中,其30人均被针所刺伤,发生率为75%,发生例次共96次。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套回针的护帽、拔出针的护帽、污染针头放置不当以及针头毁形。52.4%的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感到害怕。从调查中发现护士针刺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同时,临床一线护士每天操作时由于接触了大量的注射器、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因而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本调查结果也显示,护士针刺伤高达75%,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率为68.7%。由此可见,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2 对策
2.1 医院领导、院感科、护理部应高度重视职业危害,以人为本,关心护士。树立全面性的防护管理理念,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小组,随时监督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2.2 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 如: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建立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建立针刺伤防范处理制度,建立针刺伤处理流程等,追踪伤者健康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
2.3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 对在职护士及新上岗护士有计划地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巧,尽力做到零损伤。医院还可采用分级控制,如减少使用带有针头的器械,减少注射操作等,可以有效的控制针刺伤害的发生。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特别推荐了一种无针的静脉注射方法,来减少使用不必要的针头,降低注射操作中危险的发生,同时应尽量使用口服药物代替注射治疗。在分级控制中器械技术改进也是很有效的,如新器械中的注射器、静脉穿刺针、采血针等都设计成钝头的、或有护套的、或使用后针头可立即回缩的等等。
2.4 医疗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的管理 从调查中显示因一次性物品毁形时造成的损伤占21.7%。为此,为减少毁形环节中护士的损伤,我院选用了有孔消毒大桶,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等不经毁形直接入桶内,浸泡消毒后,由专人登记回收入我院焚化炉焚烧。这样避免了护士因毁形而造成皮肤损伤。
2.5 操作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2.5.1 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伤口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
2.5.2 在为患者注射后及拔输液针头后应立即小心地将针头放入硬盒内,严禁针头套回套。必须时用单手法。
2.5.3 绝不徒手拾玻璃碎片,尽快就近和正确地丢弃所有用过的锐器,手持锐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操作后,及时料理场地,不要留给他人料理
2.5.4 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送检活体标本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总之只要警惕起来,会把危险降到最低限度。
2.6 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时的处理
2.6.1 发生针刺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之后,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6.2 预防性用药 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针头所刺伤,应在4h内,最迟不超过24h进行预防用药,可用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给予预防。即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也可采取预防接种方法,对高危人群进行接种,可预防某些血液性疾病(如乙肝等)的发生。
2.6.3 护士心理干预 护士在发生皮肤针刺伤时有可能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悲观、恐惧心理,特[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酒精洗头法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观察对急性症胰腺炎 SAP 致死性并发症的防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