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右手拇指和食指在使用输液胶贴中的小技巧


    右手拇指和食指在使用输液胶贴中的小技巧    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护理人员在使用胶贴过程中因为手法欠妥当,导致操作不便。影响工作效率,现将输液胶贴的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常规方法:用食指指腹紧贴胶贴的胶面,撕下使用。   改变方法:使用交叉固定针柄的胶贴时,用拇指指腹紧贴胶贴的胶面,撕下使用。   优点:通过改变手法使用输液胶贴,一方面避免常规方法使用时需要翻转手腕,手法笨拙,操作不便。另一方面避免因使用胶贴手法不当引起穿刺失败。   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治及护理问题 关键词  患儿  手足口病  传染源  疱疹  口腔溃疡  发热  隔离  预防   2005年6月15日~7月20日,我院收治了32例手足口病的患儿,年龄在3~9岁之间,以学校的学前班儿童和托儿所为主.病程为7~12天。治愈率100%,不留后遗症。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充血红色疹,疱疹或溃疡为主要特征的小儿急性传染病。  1  传染途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通过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品等途径及密切接触进行传染和传播。易感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尤其以5岁以内多见,约占病人总人数85%以上,成年人极少罹患,全年均可发生,但以6~10月份尤其7月份达高峰.有人报道,每年的7月~9月份发病率占73%。因此,托幼机构老师和年轻的家长,在此期间内应该注意预防。 2  临床特征 2.1  发热  体温多为37.5~38.5℃,很少超过39℃,热程持续2~3天。  2.2  皮疹  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皮疹为主,好发于手掌、足底呈稀疏散在的直径为0.2~0.5厘米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或疱疹,有轻度痒感。其次分布在臀部、躯干和四肘。丘疹或疱疹多在一周消退,少数8~12天恢复,疱疹多不破溃,疹后不留色素沉着。 2.3  口腔炎  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其表面可见到粘膜上为粟米大小的红色斑疹或疱疹,疹的周围有红晕,部分疱疹破溃形成小溃疡,患儿自觉疼痛致吞咽困难 ,流脓,约7~10天愈合。 2.4  淋巴结肿大  在额下或颈侧可触及直径1~2厘米大小的淋巴结,自觉轻微疼痛。另外,少数患儿在病程中食欲不振、拒食、烦躁、咳嗽、腹泻等症状。 2.5  合并症  心肌炎、脑膜炎、迟缓性麻痹。 3  治疗方法 3.1  口服病毒灵、维生素C及板蓝根冲剂。 3.2  口腔涂2%龙胆紫治疗,也可冰硼散、口腔溃疡散等中药[1]。 3.3  病情较重的可用抗维生素、抗病毒药物注射或干扰素[2],如注射用青霉素,病毒唑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 3.4  对症治疗  发热者给予退热治疗,如注射安痛定、口服小儿退热灵片、物理降温等。也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3.5  对病情较重不能进食者,应给予肠道外营养,保持能量与水分供给。 4  护理问题 4.1  加强口腔护理  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粘膜湿润和清洁,有口腔溃疡者涂2%龙胆紫。 4.2  监测体温  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洗,冷水袋等。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4.3  饮食护理  以高热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饭后漱口,口腔溃疡疼痛进食困难的患儿可用吸管流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4.4  应用注射药物时,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5  隔离与预防  本病的传播与密切接触有关,有不少学者报道,该病多为从托幼机构开始流行,统计资料显示,在托儿所和幼儿园发病者占66.7%该病一经发现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要提高警惕,尽可能使儿童少去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还可以在流行期间服用解毒中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
    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临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