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产科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
|
妇产科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因素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很大,而女性的生殖系统受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主宰和影响。为此,社会心理因素与妇产科的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封建宗教意识的影响,女性受教育机会较男性少,有些妇女缺乏生理知识,以致对月经初潮产生惶恐不安和不知所措,对妊娠分娩则更担惊受怕,而情绪又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
1 妊娠及分娩过程的心理问题 孕妇在妊娩6周左右常有早孕反应,但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右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精神过度紧张及有妊娠矛盾心理的妇女,妊娠剧吐较为多见。这是由于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致使下丘脑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造成。前苏联学者曾观察妊娠剧吐308例,所有病人暗示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大部分获得治愈。因此,对早孕的妇女,医生和家属应予关心,帮助其建立信心。
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未来的年青母亲对此怀有各种心理要求与心理威胁,具体表现在:①希望自己能顺利平安地分娩;②获得一个健康的婴儿;③希望分娩一个男孩。由于孕妇的心理状态复杂,因此往往会产生焦虑、害怕、期待、忧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有人工流产史和引产史的孕妇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多。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等的影响,引起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素系统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前列腺素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子宫及其动脉的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或出现前列腺素增多,促使子宫发生收缩而导致流产或早产;还可引起反复的或持续的血压升高,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美国心理学家Qthinger等发现,如果怀孕时孕妇有严重紧张焦虑心情,则孩子成长后情绪常不稳定。因此,在孕妇的保健检查中,必须增加心理指导内容,以消除孕妇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对保证胎儿的健康的发育,预防流产、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妇常害怕分娩疼痛及出血,而且当孕妇有分娩先兆进入候产室时,因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产生恐惧、焦虑、苦恼等紧张情绪,易使产妇失眠,食欲下降,引起疲劳,脱水和体力消耗,可出现宫缩乏力而难产。因此,对产妇必须作耐心的解释和安慰;给以喂食与分散其注意力,减少周围环境中不必要的刺激,特别是医护人员不作病情的议论,以免增加产妇的担心。
产后,很多产妇如释重负,心情舒畅。但有的产妇因婴儿性别不如愿等原因而闷闷不乐,这时必须给予开导和鼓励,以免情绪不良引起乳汁分泌障碍。部分产妇在产后发生的产褥期精神病和产后抑郁与产褥期雌激素和孕酮急剧下降有关,也与分娩过程丈夫与家人的态度、照顾及本人的健康状态、婴儿哺乳等有关。医务人员对此必须加以注意,给予心理辅导或建议转至心理治疗,以防发生意外。2 计划生育术的心理问题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既定政策。因种种原因,计划生育术后的心理障碍较为常见。据统计输卵管结扎术后神经症发病率达0.32%~2.2%;宫内放置避孕环及人工流产后的心理反应则更为常见。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心悸、头昏、乏力、失眠多梦及下腰酸痛等。严重者可导致剧烈的心身反应甚至成为精神病的诱因。其原因常为生育动机得不到满足、对计划生育的种种误解、接受了某些不良的暗示及自我暗示、怕手术、怕后遗症以及怕万一需要时不能再生育等一系列旧的传统生育观的影响。
有些妇女的精神症状较为复杂,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和瘾症疑病症等神经症状,且症状较为严重,使病人难以忍受,到处求医,甚至到处上访控告造成纠纷。一般医师因缺乏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因而对这些病人所述的症状感到难以理解,而在治疗上也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有医务人员还认为这是“思想病”致使防治不力,疗效不佳,影响病人术后的康复,甚至导致劳动力的丧失,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医务人员在处理计划生育工作中遗留的问题时,应从心理、社会、生物学的综合医学模式出发,注意对计划生育手术认识不良的妇女在术前加强心理辅导,出现问题后,加强心理治疗,必要时和精神医师一起进行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3 不孕症的心理问题 不孕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心理[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