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咽通气管在术中病人的应用探讨 |
|
口咽通气管在术中病人的应用探讨
摘要 为了观察静脉麻醉病人术中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情况,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对38例静脉复合全麻术中患者回顾性总结,结果证明对比,口咽通气管是最简单而且有效、经济方便的气道辅助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病人及家属减轻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非气管插管的通气管道。
关键词 术中 口咽通气管 血氧饱和度
由于麻醉的作用下,手术患者神志不清,呈深睡状态,下颌松驰,舌后坠的机会大增,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常引起呼吸困难。为了准确及明地处理呼吸道梗阻,维持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稳定,为病者争取抢救机会。近年来,对38例麻醉状态下,适时安置口咽通气管进行抢救,现将临床应用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静脉复合麻醉下施行腹股沟斜疝结扎修补术10例,剖腹探查术10例,四肢长骨内固定术13例,阑尾切除术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在5~70岁之间,病者均有自主呼吸,无咳嗽反射,呼吸频率在10~4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80%~92%之间,无咳嗽反射,使用口咽通气管时间在1~4小时内。
1.2 方法 对于不同的年龄,选抒适当型号的口咽通气管,插入前先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托起下颌,把口咽通气管的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头端接近咽部后壁时(已经通过了后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度,向下推置通气管合适的部位,再用两条长胶布在口角边固定。
1.3 结果 附表1 38例患者致口咽通气管前后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人数 心律(次/分) 呼吸(次/分) 血氧饱和度(%)
置管前38例110~16010~40 80~92
置管后38例 89~11020~25 >97
从附表1 可看出,通过正确的安置,可使舌根离开咽喉壁,解除气道梗阻,可感到病人呼吸气流通畅,因此缺氧症状明显改变,呼吸由[HJ1.9mm]原来的40次/分下降到20~25次/分,并且规则,血氧和度由原来的80~92%上升到大于97%,其中有35例抢救成功,有3例因老年人呼吸功能较差,安置口咽通气管后,通气、换气功能没有明显改善,呼吸进行性的减弱,血氧饱和度递减,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迅速拨除口咽通气管改行气管插管麻醉下完成手术。
2 护理
2.1 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正确固定口咽通气管,特别是对烦躁不安及变换体位时,加强护理,避免放置失败而加重通气困难,造成缺氧症状更加明显。
2.2 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误吸甚至息,吸痰前后应吸入高浓度的氧气,打开负压装置,选择合适大小的吸痰管,刺激病人呛咳后旋转退出吸痰管,达到清除呼吸道的目的,注意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秒左右以保证病人安全。
2.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护十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协助麻醉师做山正确的判断,置口咽通气管后,患者面色口唇、末梢皮肤是否有发绀现象,在临床的观察中,有3例手术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气管后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进行性的下降,即刻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给予通气,转危为安,安全渡过手术期,所以要熟练掌握心监护仪的使用,以及各种参数的正常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讨论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操作非常简单,易于掌握而且有效的一种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巧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器进行膀胱冲洗 下一个医学论文: 年轻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