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房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防范对策 |
|
产房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防范对策
摘要 分析20名产房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时机、伤后处理情况,从而制订伤后防护措施,只有规范操作行为,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才能保证产房护士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 产房 护士 锐器伤 防范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产房护士在助产工作中常接触针、剪等医疗锐器,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发生锐器伤后被艾滋病毒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HIV的机率为0.3%,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其感染率为6%~30%,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机率为1.8%。产房护士应从思想上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才能降低锐器伤害。
1 对象与方法 对20名产房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年龄、护龄、学历、职称、锐器伤的原因,伤后处理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0名产房护士中:主管护士4人、护师10人、护士6人;年龄21~36岁;护龄1~18年,其中护龄1年以内的2人、l~5年的3人、6~15年的12人、16~20年的3人;学历为中专19人、大专1人。1年内20名产房护士中发生锐器伤16人30人次。
2.2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情况 ①未处理0人。②简单处理(局部皮肤消毒)14人。③规范处理(先挤出血液,再冲洗消毒)6人。
3 讨论
3.1 发生锐器伤原因分析 产房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3.1.1 针、剪等锐器是每个产妇都必须使用的常规器械,产房护士每天在产前器械准备、接生及会阴缝合、产后清理工作过程中都要接触这些锐器,导致锐器伤发生率高。
3.1.2 产房护士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范意识差。
3.1.3 护龄越短,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次数越多,护龄10年以上的发生率较低,与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有关。
3.1.4 产房夜间应急多、工作紧张、压力大、工作时间不固定、产房护士在高强度工作下易疲劳、精力不集中而发生锐器伤。
3.2 锐器伤处理分析 产房护士发生锐器伤后70%只作简单局部处理,究其原因,主要是部份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一、二次损伤不可能被感染疾病。
4 防护措施
4.1 普及性预防 普及性预防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制定的对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在处理时要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美国CDC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普及性预防,而医务人员也早已把普及性预防当做工作常规。
4.1.1 洗手 如果手或者是身体的其他部位被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需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4.1.2 戴手套 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以减少皮肤接触,特别是手上有伤口时,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数量而减少污染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
4.1.3 其他防护用品 包括护目镜、隔离衣、鞋套,接生中血液可能会飞溅到护士的眼睛和口腔,应戴护目镜和面罩。
4.2 提高对锐器伤的认识 科室管理人员应对产房护士发生锐器伤的相关理论进行培训,从思想上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护患纠纷的5点防范措施 下一个医学论文: 如何防止手术室护理纠纷的产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