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科环节管理与护理风险预防 |
|
急诊科环节管理与护理风险预防
摘要 目的:防范急诊护理风险。方法:针对急诊护理活动易发生矛盾、纠纷、投诉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加强环节管理,同时重新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和法规知识教育。结果:减少了护理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结论:加强环节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急诊护理风险。
关键词 急诊科 环节管理 风险预防
急诊科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理、配合抢救等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到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1]。急诊科工作的特点是病情紧急、不可预见性、病谱广、医疗纠纷多,护理管理中易存在薄弱环节。要有效的预防、控制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就必须实施有效的科室环节管理。
1 急诊护理易发纠纷环节
1.1 管理方面
1.1.1 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工作中有章不循、玩忽职守、粗心大意,甚至简化操作程序。
1.1.2 抢救药品、器材等设备没有处于备用状态,交接班不严,未认真检查抢救设备性能。
1.1.3 各班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在治疗高峰9AM~11AM,6PM~11PM病人集中,护理人力不足,难以满足病人的要求,导致此时间段为护理质量薄弱环节。
1.2 急、危、重病人处理环节
1.2.1 急诊病人的医治、护理过程全开放、全透明,急诊病人家属具有强烈的情绪化、易激怒,容易出现医、护、患分歧。
1.2.2 重病人转运、送检查,护士对病情评估不够,不能准确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转运途中未及时观察病情,病情变化不能采取得力的措施。
1.2.3 护理文书 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对重点病人的护理内容没有反映,未能动态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效果。
1.3 院内感染环节
1.3.1 工作环境的污染 急诊接触的病种多,是否有传染性难以辩别,病人的血液、体液、尿液、呕吐物溅落地面而污染空气和环境,对医护人员有很大的威胁。
1.3.2 侵袭性操作 有报告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医院感染率最高,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再其次是泌尿道侵袭性操作[2]。急诊科是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常常会遇到上述操作,直接威胁到病人的安全。
1.3.3 护士方面 无菌观念淡薄,操作不规范,对洗手不重视,护理病人后不洗手或洗手不彻底,又护理另一病人,可造成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1.4 护士综合素质
1.4.1 护士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怠慢病人,导致纠纷。
1.4.2 护士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薄弱:随着人们健康知识的提高病人法律意识增强,而护理人员学习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1.4.3 技术因素 因急救技术不熟练,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与医生抢救配合不默契,延误抢救时机。
1.4.4 缺乏护患沟通 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多,护士来不及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短时间内不能满足病人的所有需求,导致矛盾和纠纷发生。
2 管理对策
2.1 管理环节质量控制
2.1.1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范、约束各项医护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执行的制度有急诊抢救制度、交接班[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士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大型突发车祸事故院内救护的护理管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