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和自我调节适应 |
|
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和自我调节适应
压力是机体对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所引起的反应,适应是生物体调节自己去适合环境的能力。压力和适应是机体内、外环境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如果内在环境不平衡,就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溃疡病、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本人在急诊科工作多年,现就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和自我调节适应谈谈自己的体会。
1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1.1 长期工作紧张 急诊科是医院中急危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护理工作更有其特殊性,急诊病人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时间性强,这要求护士有巨大潜能,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同时,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随时性大,可控性小,例如交通事故、急性中毒、群殴事件等病人常集中就诊,这就要求护士做到紧张而有秩序工作。急诊病人病程复杂,疾病谱广,常有传染病人,易造成交叉感染,有明确医疗诊断的或未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人,这要求护士有综合性医学基础知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由于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造就护士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分秒必争,迅速处理急危重病人,既要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急诊工作经常抢救处于危重垂死病人,当患者无法救治时,护士往往产生对病者的无奈及对其亲属的悲切心情产生同情,怜悯的强烈情感反应。这种死亡现象的刺激也会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急诊工作充满风险和不稳定,面对突发事件,心理素质不成熟,急救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心理防线易被陡然升高的瞬间压力所冲垮。
1.2 护士与患者(或其家属)之间的误解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最易产生矛盾的地方。急危病人要是面临生命威胁,要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患者家属大部分认为自己家人的是最重的,希望医护人员立即处理,事实上,医护人员忙于其他更重病人的抢救而无暇解释,这也可造成护士与患者家属纠纷。工作的繁重,但得不到服务对象的理解,这也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
1.3 知识更新、换代的新压力 由于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应用于临床,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这也对急诊科护士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压力,否则知识老化,难以胜任临床工作需要。
2 自我调节适应 急诊工作的紧张强度,工作风险,高度责任,并且女性的多重角色,养育子女,家务劳动等都构成较大压力,若长期处于高压,机体得不到放松和恢复,必然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因而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是根本解决问题方法。
2.1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 急诊护士要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自觉地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养成对急诊工作的特殊敏感性,培养良好的急诊护理意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当我们感到自己有压力时可表现为焦虑、沮丧、生气,首先我们可自我评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以释放和调节情绪。如作深呼吸,进行自我放松,向护士长和其他护士交谈自我感觉;向关心、信任自己的亲人、朋友倾诉,以得到渲泄和支持;参加娱乐活动,体育运动,可起到松驰精神,促进健康作用;个人休闲方式,如阅读、散步或听音乐等也能使压力减少或消除;另外,增加休息,睡眠,调整饮食,美化仪容,也起到放松效果。
2.2 不仅要注重生命的抢救,也要注重护患沟通 由于抢救的紧急性,护士往往在紧张气氛中忙于操作,无暇顾及病人及其亲属的心理。在急诊中,患者亲属会出现焦虑、攻击和否认等一系列身心反应。护士若设身处地地替患者着想,那么她给患者和家属的提议也容易采纳,避免家属因过度焦虑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还应详细询问病人和蔼进行交谈,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这样既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
2.3 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技术 急诊科工作范围跨度大,涉及多学科,并且应急性较强,不能计划和预测什么时间有多少病人和多少种疾病的病人来诊,需要要哪些紧急救护或一般性护理措施。这要求急诊科护士需不断学习,掌握较全面的医疗护理[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谈谈护士在护理行业中的生理心理特点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新型医疗模式下护理人员的理念转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