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策 |
|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策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静脉血栓 对策
下肢静脉血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生率达到60%。病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常表现下肢肌肉肿胀,压痛,发硬,肌张力高,活动后加重,如不及时防治,一旦栓子脱离原发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从2002年到现在,我们吸取了以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教训,对149位高龄老年患者术后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效果非常好,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一般资料:1996~2002年,我科共收治高龄老年患者36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形成静脉血栓的部位均为下肢。肺栓塞3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2003~2005年,收治患者156例,平均年龄63岁,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均为腹部手术。有胆囊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左右半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及肝脏手术。形成静脉血栓部位均为下肢。
1 病因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生于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者,其发病往往是以下方面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曲张,静脉流速减慢,由于麻醉作用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手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时间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静脉壁损伤
1.2.1 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直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1.2.2 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血栓形成。
1.2.3 多次在下肢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破坏血管内壁的完整性。
1.3 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改变,均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短,术中术后输血都导致了血液的高凝状态。
1.4 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
2 预防及护理
2.1 术前常规化验血三脂,做血液流变学监测。对血液粘稠度高的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脉络宁,腹蛇抗栓酶等药物。
2.2 术前教会病人在床上练习做下肢伸屈,踝关节伸屈运动及抬腿运动。
2.2 术中慎用或不用立止血,适当应用其它止血药物。
2.3 术后加强下肢功能锻炼,病情许可尽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者每天定时按摩双下肢。每两小时按摩一次。每次坚持10~15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麻醉清醒后就鼓励患者做下肢抬腿运动和曲伸运动。或教会家属协助患者做下肢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
2.4 避免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大手术如胃癌根治术,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输液,中小手术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可以采用左上肢周围静脉输液,术中同时需要开两路静脉者,术后病情平稳,立即拔除下肢静脉输液通路。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输液,从而维护血管内壁的完整性。
2.5 做好心理护理,因为大手术后,患者年老体弱,各种引流管牵拉伤口疼痛等原因,限制患者活动,要向患者耐心解释清楚活动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
3.1 做好心理护理 因为腹部大手术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本身病人就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大多数忧心忡忡,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关心体贴患者,告诉患者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和护理,疾病是能够恢复的,教会家属配合药疗与注意事项,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并制动,以减轻水肿,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
3.3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我控制镇疼用于剖宫产术后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艾克青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