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
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摘要 目的:学龄前患儿常因不配合使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降低,为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探讨学龄前患儿在接受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62例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输液的学龄前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77例运用沟通技巧实施心理疏导,对照组85例则予以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输液的依从性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在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学龄前患儿对静脉输液的依从性,从而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关健词 学龄前患儿 静脉输液 护理干预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1],静脉输液依从性是指患者依从静脉输液的程度。学龄前儿童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静脉输液的依从性差,影响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我们通过对学龄前儿童接受静脉输液时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探讨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选择2004年9月~2005年6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262例,其中男143例,女119例。年龄3~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177例(男98例,女79例),对照组85例(男45例,女4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种及静脉条件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采用不握拳的手背静脉穿刺[2]。
2 方法
2.1 护理干预方法 实验组采取语言、非语言混合交流方式对患儿在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包括:①把输液室设计成儿童乐园式的治疗室,室内设有电视、儿重床、沙发,墙上贴有各种色彩鲜艳,活泼可爱的卡通壁画。②针对患儿易产生不良情绪的特点,输液前护士摘下口罩,主动热情地接待患儿和家长,亲切地称呼其名字或小名,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或手。护士在介绍输液室环境设备的同时,针对病情简述输液的目的,对于因害怕“打针”疼痛而哭闹的患儿,则应和蔼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告诉他“打针”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可怕,就好像被蚊子咬了一口那么疼,如果配合好的话只要轻轻扎一下就好了,同时说明不配合输液带来的后果。并通过与患儿玩耍,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淡化其恐惧怕疼心理。③ 静脉穿刺时对患儿的不同特点与其沟通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取得他的主动配合。④ 对患儿在治疗中表现出的配合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可以向患儿讲明并发放强化物(小红花或五角星),最好同时给予社会化的强化物(如微笑,拥抱,表扬拍手等),增强其配合的积极行为,减少不依从的消极行为。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
2.2 临床观察 ①依从性好:患儿无哭闹或稍有不愿意,但能主动较好配合或者有哭声,在静脉穿刺时手脚却不敢动或稍有动作;②依从性差:患儿哭声较大,穿刺时躁动较为明显,需旁人协助才能进行穿刺。
2.3 穿刺操作者 两组均由8年以上工作经验,静脉穿刺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完成。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情况见表1
3.2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情况
组别 n 依从性好 依从性差
n % n %
实验组 177 136 76.8 41 23.2
对照组 85 48 56.5 37 43.5
X2=11.29,p<0.01
表2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情况
组别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基层医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常见现象分析及对策 下一个医学论文: 30例施沛特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