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医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常见现象分析及对策 |
|
基层医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常见现象分析及对策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常用的药物。然而,在基层医院中,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相当普遍,且越来越严重。下列常见几种,笔者愿与同仁们共同商讨,以便找出对策,共同进步。
1 常见现象分析
1.1 滥用抗生素 如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不明原因发热。抗菌素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无效,故感冒、流感等疾病应用抗生素实属有害无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是病毒引起。因此,除了明确是细菌引起或继发细菌感染外,都不应该使用抗生素。发热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感染性发热也是病因种种,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等致病菌所致。所以对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不应该使用抗生素,否则反而使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难于确诊,延误治疗。
1.2 不合理的联合应用 常见的有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联用;红霉素和四环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合用。青霉素G的 β-内酰胺C-N 键裂开后,C与细菌细胞壁的转肽酶结合,阻碍了细胞壁合成粘肽,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繁殖。红霉素则促进细胞壁粘肽对氨基酸的获取,从而促进细胞壁合成,这与青霉素G的杀菌作用相反。再则青霉素G是繁殖期杀菌剂,对生长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弱,而红霉素属速效抑菌剂,抑制细菌生长,从而减弱了青霉素G的杀菌作用。红霉素可引起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而长期应用四环素也可以引起肝脏损害、肝脂肪含量增高,黄疸进行性加深。因此,两药合用会加重肝的损害。红霉素可灭活庆大霉素,对肝也有一定的毒性,两药联用则增加庆大霉素的耳毒性[1]。红霉素与林可霉素作用机理基本相同,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键延长和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细菌的核糖体为70S,受离解因子的作用后可离解为50S和30S两种亚基。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的作用部位都在影响50S亚基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由于红霉素与林可霉素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前者的亲和力大于林可霉素,因此影响后者抗菌作用。可见上述合用是不合理的。
1.3 无原则的预防性用药 常见用于正常分娩、无菌手术、病毒感染、并发症的预防等。这些无原则的预防性用药不仅未能使继发细菌感染减少,反而所得感染多为耐药所引起而不易被控制。亦有报道,应用抗生素的麻疹患儿或昏迷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较未预防性用抗生素的患者为高,认为是抗生素抑制抗体免疫功能所致[2]。
1.4 不规犯用药 常见的不规范用药为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每日静脉给药一次。每日用药次数和给药的时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而定,以确保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浓度。特别是大多数青霉素药物半衰期很短,约1小时,给药后血浓度迅速下降,血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仅维持数小时[3]。结果体内致病菌每天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受药物影响可以继续繁殖,而且本药对繁殖出的新一代细菌作用不大,只有在对正在繁殖中的细菌才有強大的杀灭作用。因此,为保证疗效,必须足量、分次给药,使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浓度。
1.5 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为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影响前庭及视听觉功能]和肾脏。尤其在婴幼儿,年老体弱患者中发生率相当高。因此,必须严格掌握使用这类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及疗程。许多学者认为[4],剂量16~24万单位/日,疗程不宜超过10天。
2 原因分析
2.1 由于基层医院条件相对落后,缺乏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对于一些疾病的病因难于作出明确的诊断。同时又因未能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所以对抗生素盲目使用,盲目联用。
2.2 对滥用抗生素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2.3 对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不掌握,错误的认为“联用”就会增加疗效。
2.4 过于追求经济[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的比较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