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康复护理 |
|
浅谈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较高,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使人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负担。恰当的康复医疗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部病变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做好急性期康复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1 肢位 脑卒中发病后数月内多为弛缓性麻痹,之后随肌紧张的恢复很快出现痉挛,上肢为屈肌痉挛,下肢为伸肌痉挛。为预防上述痉挛模式的出现,卧床期患者肢体应取其拮抗位放置,即上肢诸关节全位伸展,下肢诸关节全位屈曲。
仰卧位时,床头抬高10°~20°,患侧上肢呈30°外展、伸肘伸腕、前臂旋后,为防止肩关节后缩,肩部垫一软枕;为防止下肢伸肌痉挛,轻度屈髋,于腘窝处垫一软枕,使膝关节轻度屈曲;为预防足下垂,可于足底部垫软枕,踝背屈90°;一旦下肌伸肌紧张恢复,应除去软枕。
健侧卧位时,患肢在上,肩关节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前臂旋前,为防止肩关节内收,可于上肢与胸壁间垫软枕,下肢屈髋、屈膝、踝背屈。
患侧卧位时,患肢在下,患肢姿势及位置与健侧卧位相同,但不宜久卧以防压迫时间过长影响静脉回流,患肢肿胀和疼痛。
以上3种卧位姿势可交替。俯卧位患者难于接受不常用。
2 体位 脑卒中患者体位变换十分重要。不仅对保持关节活动度,保持良好肢位,防止关节挛缩有利,且对防止压疮,改善微循环、预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等不可缺少。重症患者以侧卧位为佳,避免仰卧位时的伸肌紧张,又有益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急性期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在确保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每2~3小时变换体位一次。下列情况应视为体位变换禁忌:①头部轻屈即出现瞳孔散大。②玩偶眼睑征消失。③病灶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④呼吸不规则。⑤频繁呕吐。频发全身痉挛。⑦低血压,收缩压在12KPa以下。⑧双侧弛缓性瘫痪。⑨去皮质强直发作。⑩发病后1小时内深昏迷。
3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为防止废用性关节疼痛与挛缩及预防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尽早开始关节的被动活动,如无禁忌,发病2~3日即可开始,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肩水平外展不要超过90°,否则易引起软组织损伤。②为无疼痛的活动或在患者能够耐受的范围之内,避免暴力活动,以轻柔手法为宜。③被动关节活动每日3次,每次各关节5~10回。
4 预防感染 急性期多因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等,约半数以上合并肺部感染,影响预后。为防止吸入性肺部感染,患者头部应保持侧位,其位置略高于口角,使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可自然引流,翻身时叩击背部,以利分泌物排出,呕吐物应及时清除,保持口腔清洁。为使呼吸道引流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延髓麻痹者应鼻饲饮食,以防吸入性肺部感染的发生。
脑卒中的排尿障碍为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感觉正常,容量小,表现为尿急,应加强语言刺激训练膀胱。少数尿潴留患者应保留尿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训练排尿,以防感染。
发病3~4天以后(重症脑卒中需等脑水肿消退)可开始起坐训练。起坐的角度与起坐维持时间可逐渐增加。但半坐位的体位不能做为卧床时的主要体位,不宜久坐,只能是一种过渡的体位。长期半坐位,可增加躯干的屈肌紧张,这是偏瘫患者要避免的。床上翻身、搭桥等活动均宜早期开始,训练腰背肌及臀大肌,为下床做好准备。
脑卒中急性期或早期康复可以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潜伏道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由于缺血半暗带的再灌注及脑血流的改善,可降低神经功能的残疾程度。目前一致认为脑卒中的康复应早期进行,越早机体功能恢复越好。早期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间。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内即开始康复,一般1周内大都可以进行康复训练。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才能达到更好的康复,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镛连.神经康复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8~329
&nbs[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昏迷呼吸道潜在问题与护理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