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 |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
小儿常因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发热。对于病毒或细菌的入侵,机体通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释放一些被称作细胞因子的化学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及干扰素等,它们具有“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刺激下丘脑前区产生前列腺素,使体温调控点升高,打破了正常的产热和散热平衡,使产热增加,在高的体温控制点上达到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导致发热。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其分析、鉴别、抑制能力较差,突然的高热刺激在大脑内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导致惊厥,所以体温超过39℃时,极易发生惊厥。小儿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6岁的患儿,尤以三岁以内儿童多见,其发病率为3%~4%,复发率为30%~40%。高热惊厥大多数呈良性过程,无后遗症,但是有些高热惊厥,尤其是复杂性高热惊厥,可造成缺氧性脑损伤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引发癫痫。因此做好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和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患儿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个月~6岁,体温39.1℃~41.3℃,经及时救治与护理,患儿均转危为安,急诊留观稳定后出院。
2 典型临床表现 患儿体温过高,寒战、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或阵发性抽搐,双眼上翻,凝视、斜视,牙关紧闭,可有呼吸不规则,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缓解,一般不超过15分钟。若处理正确及时,缓解后患儿神志清楚,精神正常,预后良好。
3 急救原则 因较长时间的惊厥或不正确的处理可加重患儿脑缺氧的程度,故医护人员必须分秒必争、迅速敏捷、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和护理。
4 急救护理体会
4.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使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裤带;备好吸痰器,及时清除口鼻咽内分泌物,以免发生窒息;将缠有纱布的开口器、压舌板放于上下门齿之间,以免舌咬伤;有舌根后坠者应用舌钳拉出,防阻塞呼吸道。
4.2 控制惊厥
4.2.1 解痉镇静药的应用 立即遵医嘱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或安定0.2~0.3mg/k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加入0.9%生理盐水20ml保留灌肠[1],作用快又方便。抽搐时间较长者(超过10分钟)可适当应用20%甘露醇预防脑水肿及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4.2.2 中医针刺疗法 立即针刺或按压人中、合谷、西会、内关、曲池等穴位。
4.3 氧气吸入 无论患儿有无紫绀,均应立即给予高浓度吸氧,以减轻缺氧对脑细胞的损害,预防脑缺氧导致脑水肿。
4.4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备好抢救药品,遵医嘱及时准确给药,保证液体输入通畅,且按时按量准确输入,准确记录出入量。治理及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准确,避免刺激患儿。
4.5 降低体温 首选物理降温,把体温控制在38℃以下。温水擦浴时水温32~34℃,酒精擦浴时用30%~50%的浓度,用纯棉毛巾轻擦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腘窝等体表大血管处,擦至皮肤发红,时间一般15~20分钟。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项,因为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擦浴时注意观察患儿意识、脉搏、呼吸有无异常,有无寒颤,如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遇有持续39~41℃高热不退者头枕冰袋,若效果不佳应配合药物降温,常用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或安乃近滴鼻或口服美林、百服宁等退热剂。
4.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暂停现象;瞳孔是否等大等园,眼球是否凝视或向上翻;观察意识的改变;观察抽搐部位及抽搐的情况、发作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有无诱因刺激等;观察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有无呕吐、皮疹、口腔异味等;观察患儿口唇、指趾端、甲床、耳垂缺氧情况。
4.7 加强基础护理 高热患儿体温逐渐降低时,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勤换衣服并注意保暖;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鼓励患儿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勿强力按压患儿肢[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及护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