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
|
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寻求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与社会及家庭支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我科183例住院患者及家属问卷方法,进行护理而得到的体会。结果: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观幸福感;提高患者医疗、护理计划的遵从性;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社会及家庭支持度。
关键词 冠心病 护理 体会
冠心病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基本证型,标实以痰瘀病邪多见。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辨证客观化研究,进一步以冠脉狭窄程度、心脏功能变化、生物化学等方面揭示了其本虚标实。证型的客观本质,其病因在内分心、肾、肝、脾之功能失调有关,在外则与寒冷、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有关;而阴虚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之初多以阴虚为主,日久必气损及气阳,而见气阴,阴阳、气阳虚之证。其中气阴两虚是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型。临床上60%~70%的冠心病患者表现为气阴两虚。
西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可控制或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或种族。另一是可以控制的或是能够改变的,现在提出的有数十种之多。重要的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与不良的饮食习惯,肥胖、吸烟、过度饮酒以及体力活动少等。其中,增龄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期的脂质条纹可发展为比较明显或不同严重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而通过对我科183例住院病人的护理我们得到了很深的体会。
1 方法 与患者及家属交谈,问卷方法进行,内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付费方式、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人际环境、得到家人关爱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2 护理 因我国人口对冠心病的预防和保健意识相对薄弱,有效控制率尚存不足,使得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在护理中要注意病程或病期、既往史、并发疾病等。指导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使病情加重,强调改变人的行为,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合理休息、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经常作肢体功能锻炼,日常作息有规律,切忌敖夜,作一些不强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戒烟限酒,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适当补充纤维素,多食水果蔬菜,少量多餐,进食宜七分饱,以防增加心脏负担;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使用缓泻剂以利于排解大便,切忌摒气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肌缺血,告诉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嘱其家属配合创造融洽的环境,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以防增加心脏负担;介绍所用药的作用、不良反应、服用时间、方法、剂量、出院后应定期复诊。
3 体会 重视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可通过引导患者与那些以他们患病更严重的人进行比较,引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这种比较通常会产生比较积极的情绪体会。而积极情绪体会产生的心理能量能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提高患者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研究表明不仅社会支持的提供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社会支持提供的可能性。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可以引导人们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会,提高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进行心理治疗,有效心理护理的开展必须结合中西医的心理治疗手段,如针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松驰方法、生物反馈疗法、运动疗法等,对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健康宣教提高他们对医疗、护理计划的遵从性。
4 讨论 冠心病人对自已疾病的认识,一般常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自己病情很严重,不敢活动,甚至长期在家休养,精神负担较重,情绪低落,性情怪僻;二是本身自觉症状不多,重视不够而盲目乐观,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康复医疗的执行。必须及时对他们进行康复教育,使其对疾病发展、危险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对医疗有较多的了解,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自身的潜在能力。并加用中医“补”与“通”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方法进行治疗,使患者心态平和、乐观、豁达,远离生活中的挫折、烦恼等。在干预的过程中应注意宣教的科学性,结合不同的个体制定恰当的[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9例的观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