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9例的观察护理 |
|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咳嗽,对于躁动的病人,避免头部剧烈的活动,适当镇静治疗。当病人出现剧烈头痛、血压升高、意识水平进行性下降、瞳孔大小发生变化、一侧肢体活动受限等,应警惕再出血的发生。须立即通知医生,行CT 检查,了解出血的程度,必要时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若出血量少,行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常可达到满意效果。
3.2.2 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脑血管痉挛与红细胞分解产物有关,弹簧圈或支架对脑血管的机械的刺激也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导致迟发性脑缺血,延迟性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动脉瘤病人的预后。病人常表现为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后枕部疼痛、头晕、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瞳孔变化,严重者可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4]。术后为预防脑血管痉挛,常用尼膜地平扩张血管治疗,并早期行腰椎穿刺术,放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有效减少红细胞分解的致痉挛物质,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5]。操作前应耐心解释腰椎穿刺的目的。注意脑脊液的量、颜色和头痛情况,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
3.2.3 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 栓塞术后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血栓或严重的脑血管痉挛所致。术后早期应注意观察语言、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变化。如病人出现瘫痪、失语,甚至神志不清,应考虑有脑梗死的可能。需及时扩血管,扩容及尿激酶溶栓治疗[4]。为预防脑血栓,术中应予正规的全身肝素化,放置支架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2~3d,然后改为阿斯匹林口服。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3.3 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3.3.1 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与观察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尼莫地平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术前、术中、术后均可采用尼膜地平静脉注入。术后常规使用尼膜地平1~2mg/h微泵控制缓慢静注5~7d,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20mg口服,每日三次。应用尼莫地平后会有面红、心率加快、血压微降、胃肠痛、恶心等症状;过量使用会使血压降低、心动过速或过缓,用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掌握用量及速度。Q1h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观察有无面色潮红、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临床表现。注意用药中血压与基础血压的比较,为医生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3.2 抗凝药物应用与观察 速避凝是一种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作用快速持久,可用于栓塞术后继续抗凝治疗,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常用济量为0.2mg皮下注射,每12h应用1次,1w后改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每次300mg,每日1次,口服3~6个月左右。抗凝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意识变化、大小便颜色、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和瘀斑等。定时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3.3.3 降血压药物的使用与观察 控制性低血压是一种保护性治疗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血压不宜下降过多,一般患者使收缩压下降10~20%,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30~35%[6]。按医嘱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微量泵入,心电监护每15~30min监测1次血压、脉搏变化,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与尼莫地平使用时须尤其注意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颅内压过低,脑缺血。
3.4 交流沟通及心理护理 动脉瘤可因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变化而破裂。因此在护理中须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术前由主管护士向病人介绍本科开展此类手术的大概情况,向病人讲清手术过程,指导病人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可重点介绍典型病例,让同病室病人谈体会,并根据病人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鼓励、安慰、祝愿的语言与病人谈心,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安置患者于安静的环境! 避免不良外界刺激。
3.5 出院指导 出院前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合理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需继续服药者严格遵医嘱服用,告诉患者1~3个月后来院复查,了解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变化情况。
4 讨论 动脉瘤破裂后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尽快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脑动脉瘤诊断,及早进行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贾秀华,李艳玲.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天津护理,2005;13(1):19~20
2.马红.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6):269
3.李京生,赵继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正确合理的服用胃药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