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手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护理 |
|
非手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护理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肠梗阻 护理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特征以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便排气为主,严重时可引起感染、中毒、休克、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肠梗阻病人6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肠梗阻40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75岁,平均年龄为52.5岁。均为单纯性肠梗阻,其中高位性肠梗阻占10例,低位性肠梗阻占30例。通过禁食、胃肠减压、中医中药治疗、口服或胃肠道灌注生植物油、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低压空气或钡灌肠、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等非手术治疗措施,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2~15天。
2 护理
2.1 腹痛的护理 肠梗阻的病人大多有腹痛,高位性肠梗阻病人腹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是由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引起。呕吐可起减压作用,使绞痛减轻。低位性肠梗阻因肠胀气抑制肠蠕动,故绞痛较轻,在排气后可缓解。本组40例梗阻病人中,阵发性绞痛10例,持续性胀痛30例。疼痛时嘱患者取半卧位、深呼吸,减轻肠梗阻对膈肌的压迫,有利于循环和呼吸,且避免平卧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加重患者的痛苦。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跟患者交流,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当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排除绞窄性肠梗阻时,遵医嘱给予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以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抑制胃肠道腺体分泌,使患者疼痛缓解。小孩肠梗阻常由饮食不洁引起,寒邪凝滞,蛔虫聚团导致。可用中医治瘀、散结、止痛。
2.2 呕吐的护理 呕吐是由腹内压增高,胃肠壁张力增高,刺激肠壁交感神经,肠蠕动加快而引起。呕吐出现较早,以高位性肠梗阻为主。部位愈高,呕吐愈频繁,呈反射性,病人应取坐位。患者卧位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鼓励患者将胃内容物吐出,以减轻梗阻症状。遵医嘱予以止呕、护胃等,禁食、禁饮、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理污染床单。观察呕吐物的性状并记录呕吐量,如有血性液体呕出,疑有绞窄发生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
2.3 腹胀的护理 粪块、蛔虫、大的胆结石、肠腔内容物、肠道内咽下的气体、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梗阻后大量液体进入肠道,引起腹胀。高位性肠梗阻呕吐频繁、呕吐物多,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常有明显腹胀。胃肠减压是减轻腹胀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组中30例均采用胃肠减压,通过吸出胃肠道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液循环[1]。胃肠减压时,成人胃管应插入55~65cm,小孩插至十二指肠,才能起到效果。胃肠减压期间应注意:①固定好胃管,保持胃管通畅和有效负压,如有胃内容物堵塞,应及时冲洗。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如发现血性液体,应考虑肠绞窄的可能。③插胃管侧鼻腔应经常用湿棉签或石腊油润滑,如鼻粘膜红肿,破溃应更换另一侧鼻孔重新插入。④口腔护理,一天2次。⑤胃管内注入石腊油,每次30~40mml,每天3次,注后夹闭1/2h,观察肛门排便排气情况。中药复方大承气汤灌肠,适用于低位性肠梗阻,可软化粪便,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插肛管前用石蜡油润滑肛周及肛管的前端。避免压力过高,灌肠液过多,使肠管扩张加重,就可导致肠穿孔的发生。胃肠减压插胃管、低压灌肠时,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如患者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操作,与医生联系,给予处理。
2.4 心理护理 肠梗阻患者因腹胀、腹痛、呕吐不适,加之胃肠减压使患者活动受限,常表现焦虑、恐惧、烦躁不安、拒绝治疗等心理反应。此种心理反应,可导致患者结肠机能亢进,表现为降结肠持续性收缩、肠腔变窄、肠痉挛加重[2]。此时患者求医心切,医务人员应热情接诊,态度亲切,耐心听取患者的反映。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个体承受能力等心理特点,解释其原因,提出可靠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操作时娴熟的工作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患者获得安全感。若小孩常表现为哭闹、拒绝治疗,可给其玩具或听鸟语虫鸣、拍拍背或轻抚他的皮肤,抱他走动等。对这类不合作的患者,更要善于诱导,避免语句生硬或强制手段,向其家属宣传肠梗阻的知识,给予患者帮助和支持,增强病人对治愈的信心,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紧[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及护理措施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