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干预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体会 |
|
护理干预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体会
摘要 四肢严重损伤或发生血管病变后,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肢体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增高,局部水肿,压迫室内通过的血管、神经,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水肿恶性循环,造成肢体血管、神经功能丧失,甚至坏死。通过对病因、临床表现、骨筋膜室压的观察,能够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处理,使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和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等组织组成的骨筋膜室内压力过高,出现骨筋膜室内血液循环障碍,然后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则能恢复正常,如观察发现和救治稍迟,会出现肌肉、神经,甚至整个肢体缺血坏死,功能丧失,合并肾功能衰竭,酸中毒,高血钾,中毒性休克等全身并发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1例,性别: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5岁~70岁。肢体:上肢13例,下肢18例。合并症:肾功能衰竭3例。病因:9例外伤,12例骨折,3例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包扎过紧,5例血管损伤,1例静脉栓塞,1例骨折术后。
2 护理
2.1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治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一般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确诊。本征有多种多样的发病原因,外伤(如骨折、软组织损伤、血管损伤、烧伤等);应用外敷包扎(如石膏、绷带、小夹板等)[1];某些疾病或其它情况(如血友病凝血机制失调或昏迷、昏睡致肢体长时间受压等);某些手术(如四肢骨科手术)越头牵引,遇到此类病人,都应警惕本征发生。
本征主要症状为“5P” 征: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性质为剧烈的,持续性,范围广泛,且有深部胀痛感,逐渐呈现刀割、针刺样,并进行性加重。不因复位,固定而减轻,即使用麻醉性止痛剂也很难缓解。疼痛不限于发病部位,骨筋膜室内神经支配的肢体远端也可表现疼痛。晚期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疼痛都消失。一般肢体受到损伤后,特别是合并骨折时,也可发生较剧烈的疼痛,应加以鉴别。特别是与损伤程度不相符,与骨折、挫伤部位不相符的剧烈疼痛,更需提高警惕。局部肿胀,压痛,皮肤水肿,受累骨筋膜室内肌肉肿胀,局部紧张,无弹性,肌肉坚硬似束条,晚期肌肉呈圆筒状僵硬,是肌肉变性和坏死的特征。本征患者除合并神经,脊髓损伤外,都有广泛性压痛,前臂和小腿早期显著,患者惧怕搬动肢体和触扪受累骨筋膜室。晚期压痛减轻,麻木。压痛消失是肌肉、神经纤维严重坏死,功能丧失的表现。皮肤外观改变早期手指苍白、紫绀、发凉,受累骨筋膜室表面皮肤呈广泛轻微的肿胀,潮红。若不及时治疗,则逐渐加重,表面皮肤光亮菲薄,进一步发展为暗红色,甚至暗紫色,有时出现暗红色或暗紫色斑块和水疱,皮肤严重水肿,可出现类似硬皮革样改变。骨筋膜室内受累的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本病随着疼痛出现的最早症状之一,患者由于疼痛症状的遮盖,很少主诉感觉异常常因疼痛是患者迫切要求解除的症状,而忽视了感觉麻木,消失,过敏。凡疑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患者,应全面检查受累骨筋膜室神经支配区有无触觉,痛觉过敏或迟钝。其中分辨觉消失,轻触觉过敏或减退,是急性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体征。儿童、精神病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症状不可靠,需进一步鉴别。肌无力和功能障碍表现主要因受累骨筋膜室内神经纤维的缺血程度及受累肌肉不同而异。例如:前臂掌侧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早期屈拇屈指无力,呈半伸直位,指关节轻微屈曲;前臂背侧则是伸拇伸指无力;小腿前侧是踝及趾背伸减弱,小腿后侧是屈趾力量变弱[2]。发病早期肌无力或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不仔细检查可被忽略,随着病情加重,肌无力及功能障碍日趋显著。远端脉搏早期正常,而后慢慢减弱直至无脉,易于被迷惑的是除合并动脉损伤和血栓外受累肢体的远端动脉,仍可触及搏动,毛细血管充盈仍然存在,甚至扩张,至晚期远端脉搏才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不能因动脉搏动存在而忽视病情。
早期发现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尤其对有明显外伤,挤压病史者,应想到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有怀疑的病例需反复进行检查,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或不合作的儿童患者行组织压测定,正常组织压:0~8mmHg,达20~30mmHg者,须密切观察,反复测量,超过30mmHg应立即切开减压。
2.2 本征一旦确立,应立即实施骨筋膜室减压措施&n[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及护理措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