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DSA股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研究


   DSA股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DSA股动脉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43例行DSA股动脉造影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穿刺处用一次性股动(静)脉气囊压迫止血带压迫12h,下肢制动6~8h后病人可轻微活动。对照组采取常规压迫止血方法。两组病人术前都做凝血功能检查,观察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总结对照。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无股动脉造影禁忌症的病人,术后穿刺点用一次性股动(静)脉气囊压迫止血带压迫12h,术后术肢制动6~8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并尽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DSA股动脉造影  压迫时间  并发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对注入血管造影剂前后的图像进行相减,得到无骨骼、内脏、软组织背景的清晰的血管影像,而血管的形态结构反映了多种疾病的基本信息。利用该系统的血管影像可指引导管插入到病变部位完成药物注入、栓塞、溶栓、扩张等介入治疗及检查。因此,DSA系统是现代介入放射医学的重要设备。DSA股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为其主要并发症之一[1]。为防止出血,术后常规采用穿刺处无菌纱布覆盖后绷带加压包扎24h,沙袋压迫6h,患者绝对卧床24h,下肢直伸制动[2]。临床上常因病人制动时间过长出现术肢麻木,腰背酸痛,不习惯床上排尿致尿潴留而导尿。为减少并发症,增加病人舒适度,对43例行DSA股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进行穿刺点压迫时间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43例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7~75岁。因各种原因均需作DSA股动脉造影检查或治疗者。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3例,动脉瘤1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例,动静脉瘘4例,急性动脉栓塞3例,车祸伤致血管破裂出血2例。 1.2  方法  按统计学方法,随机将观察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人经股动脉造影后股动脉穿刺处均覆盖同质的无菌纱布,手指压迫股动脉穿刺处10~15min。不出血后实验组用一次性股动(静)脉气囊压迫止血带(新疆石河子市西公园区商业街53号生产)压迫12h。同时下肢制动,6~8h后病人可床上翻身,半坐卧位自行进食,在限制术肢剧烈运动的前提下可床边排尿,8h后可床边轻微活动。对照组:无菌纱布加绷带加压包扎24h,沙袋压迫6h,患者绝对卧床24h,下肢直伸制动。术后观察病人穿刺处有无出血(敷料有渗血或淤斑>2cm为出血),下肢麻木,腰背酸痛,尿潴留等情况。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DSA股动脉造影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术后术肢麻木,腰背酸痛,尿潴留比较见下 表:  两组病人术后局部并发症比较 组别   例次   出血  术肢麻木    腰痛  尿潴留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例数    百分率(%) 实验组    22   0    —      2   9.09      3    13.64       0   — 对照组    21   0    —      15   71.43      9   42.86  &n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抗HBsAg人IgG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HO
    ELISA法测定血清 型胶原
    抗S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乌鲁木齐市医院医疗用品HBsAg污染调查
    2所医院物品与人员手HBsAg及HBV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
    浅谈在SARS期间对家人的护理方法
    论小叶榕水提物对HBsAg和HBeAg体外抑制
    加拿大矫形外科医生 Ian William Davi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
    万古霉素边缘敏感 MRSA感染 宜联合用药
    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演变为PNH和MDS的过
    氯霉素致纯红再障伴PNH特征转化为MDS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