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小儿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小儿过敏性哮喘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摘要  目的:评价脱敏治疗对小儿过敏性哮喘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我院2003~2004年40例过敏性哮喘的健康状况。结果:经脱敏治疗一年的患儿发病率低。结论:经常规治疗跟脱敏治疗后明显的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发病机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脱敏治疗  疗效观察       过敏性哮喘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疾病。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狭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后自行缓解,过敏性哮喘病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因素影响。本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中过敏性体质与本病关系密切,多数患儿以往有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食物或药物过敏史,不少患儿有家族史。但过敏性哮喘的形成和反复发病往往又受环境因素(接触或吸入螨虫、蟑螂、霉菌、皮毛、花粉等过敏原、呼吸道感染和寒冷刺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规治疗:去除病因+控制感染+平喘治疗+支持疗法。我院今年起对过敏性哮喘进行常规治疗+脱敏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过敏性哮喘患儿,其中女24例,年龄在2~6岁,男16例,年龄在3~6岁。 1.2  方法  对40例患儿两年期间健康跟踪。 1.3  脱敏治疗  治疗前做粉尘螨浸液皮肤点刺试验均阳性。40例过敏性哮喘患儿:++++28例,++8例,+4 例,采用上海红旗制药厂生产的粉尘螨注射液,每支lml浓度为1:5000,剂量从1:10万、0.1ml开始依次增加,每周皮下注射一次,20~30周为一疗程。 2  护理 2.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18~22℃,湿度为55~65%,因适当的温度、湿度可减少对支气管黏膜刺激,利于排痰。 2.2  患儿给予取半卧位或舒适的体位,定时为患儿轻轻叩击胸背部,以利排痰 2.3  鼓励患儿多饮水以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每日3~4次,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每次50~100ml。 2.4  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亦可按医嘱加入药物,一般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因雾化吸入必须深吸气才能达到最佳疗效故应对患儿进行指导: 2.4.1  嘱患儿把气呼出 2.4.2  在开始深吸气的同时把药液吸入 2.4.3  吸气后屏气数分钟 2.4.4  把气慢慢呼出。气雾疗法的效果取决于必须、及时的喷雾吸入,故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不适合。 2.5  吸痰,经上述方法效果不佳者可考虑用吸痰器吸出痰液。注意吸痰不能过频,否则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使黏液产生增多。 2.6  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是减少痰液的关键措施。 2.7  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制定一个家庭护理计划,计划包括适当的活动和休息,可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时间、作用和不良反应;雾化器的使用;在紧张的活动之前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防止哮喘的发作、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和应激物质,提高病人自检和减轻焦虑的能力,帮助病人认识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并学会如何避免这些因素,强调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教会病人用鼻吸气、用嘴呼气的技巧,一天练习2~3次,避免肺泡萎缩,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嘱家长出院后给患儿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平时注意体格锻炼,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抗病能力,天气变化应注意随时增减衣服,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3  结果  二年里同一组患儿经加用脱敏治疗后,明显地提高了常规疗效、减少了发病机会,具体对照见表1 表1  同一组患儿二年的发病率对照 组别   人数(例)   住院次数(次) 2003年   40   5 2004年   40    3 4  讨论  人类免疫系统发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多潘立酮片致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一例
    小儿胆囊炎、胆石症62例分析
    止泻方治疗寒湿型小儿腹泻68例
    香港小儿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
    伸肘位手法复位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
    小儿慢性胃炎锝标记固体餐胃排空检测
    卡铂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抗生素对小儿呼气氢试验的影响
    小儿肠套叠59例诱发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小儿急性中毒126例分析
    防感冒制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0例
    健脾利湿汤加味治疗小儿泄泻50例临床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