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观察 |
|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观察
摘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一般起病突然,病程进展迅速,重者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或逐渐进入昏迷,甚至形成脑疝而死亡。因此做好急性期的护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抢救病人生命,制止出血,减少再出血,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出血 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突然破裂,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该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严重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形成脑疝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再出血、缓解血管痉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62例,男性43例,女性19例,年龄38~72岁。42例有高血压病史,20例因便秘或入厕排便用力突然发病。经内科治疗59例治愈。2例治愈出院后不久复发再出血急诊入院,经抢救无效死亡,1列因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量大抢救无效死亡。
2 观察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①除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变化外,应特别注意患者意识、瞳孔、头痛、呕吐和抽搐等情况的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轻者神志始终清醒,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时意识改变突然。因此,要密切观察瞳孔是否等大、对光反射是否存在、头痛程度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病人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并呈喷射状,烦躁不安、意识迟钝、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提示有可能发生脑疝。要立即通知医生抢救,并快速静点20%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同时遵医嘱给予降压、止血等治疗措施。②该病轻者颅内压增高不明显,可用小剂量脱水剂,以维持颅内压稳定有利止血。重者应密切观察颅内压变化,并给予足量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病的发生。③该病大多数患者可在出血数小时后体温升高,一般在38度左右。于蛛网膜出血后,血液的分解产物形成的致热源刺激发热中枢所致。随着出血被吸收,体温在1~2周内降至正常。如果病程中持续发热超过2周,常与并发症有关。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头枕冰袋。
2.2 卧床休息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常有烦躁不安、精神兴奋等症状。但有患者意识障碍很轻,又无肢体瘫痪症状常于病情稍缓解后下床活动,从而造成复发。病后2周内复发率最高,其次为3~6周。因此,这类病人不管症状轻重,必须绝对卧床休息4~6周,至少为期一个月。对一些医学知识较少又不合作的病人,一定要讲清楚患病早期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过早下床活动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同时做好基础护理,请患者家属配合,给病人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让病人安心养病。精神症状严重如躁动不安、头痛剧烈、呕吐等,根据医嘱适当给予脱水剂和镇痛剂,解除病人肉体上的痛苦。
2.3 避免精神刺激 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必须避免一切精神刺激,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安静。故要严格控制探视,禁止向患者叙述容易引起激动、忧伤的话题,谈话时间不可过长。病愈出院前要早日做好思想工作。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和减少各种刺激。
2.4 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因便秘大便时用力导致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者占1/5以上[1]。因此,治疗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复发非常重要。发病1周内病人常因不习惯卧床排便,食量减少而发生便秘。护理人员要指导病人在床上用便器的方法和定时排便的习惯,经常询问患者每日排便情况,并认真记录。急性期可给予缓泻剂,常用的有果导、通便灵等。为了预防便秘,每次饭后1~2小时按摩腹部数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要加强患者生活护理,减轻病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不安,嘱患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屏气。可嘱患者食用蜂蜜、香蕉等,保持大便通畅,每日大便1~2次。
2.5 减少合并症 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合并肺部感染。故脱水、酸中毒、呕吐频繁的患者应取侧卧位,及时引流呕吐物,防止吸入性肺炎。痰多时用吸引器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三天以上者,应考虑鼻饲补充营养。同时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营养水分的补充,维持营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伴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出现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每日按时观察记录脉搏、心率和血压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按医嘱及时使用血管扩张剂以及[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化疗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护理对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