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介入病人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 |
|
冠状动脉介入病人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病人的心理状态,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效果评估。方法:将7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术前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采用病人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干预组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于术后当日再次测评两组患者SAS及SDS进行比较,并观察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SAS、SDS症状分无明显差异,但干预组病人护理干预后,SAS、SDS症状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结论:PCI治疗病人术前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术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脏介入治疗 焦虑 抑郁 护理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它具有诊断明确、创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但它也是一种技术含量高,存在一定手术风险的治疗措施。PCI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存在有怀疑、恐慌和焦虑心理,会使检查及插管困难,甚至产生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低血压,心绞痛等严重并发症[1]。由此,对我科2004年4月~2005年4月进行PCI治疗的74例病人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2004年4月~2005年4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7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5岁,对照组36例,男26例,女1 0例,平均年龄55.5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临床诊断、手术方式、经济来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评定方法 对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由责任护士在护理干预前及术后,采用病人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表格由评定对象自行填写,对于文化程度低,病情较重,难以自己完成者,由病人叙述,护士协助完成,SAS和SDS标准以≥50为划分界。并计算SAS和SDS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
1.3 护理干预方法 术前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责任护士给予系统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宣教、指导等干预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1.3.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心理特征,责任护士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从而了解病人的想法、顾虑及情感需求,了解病人及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庭经济来源,单位状况,以便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识,及时解答疑问,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帮助病人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争取家属和单位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以减轻其焦虑心理。
1.3.2 手术前责任护士应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可利用图谱向病人介绍心脏的大体解剖结构及血液供应,手术的基本过程,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及手术的重要性、安全性,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水平,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及不安全感,并从医护人员身上体会和感受到支持的源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
1.3.3 病人互助治疗 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的病人,使其了解手术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以解除其思想顾虑。
1.3.4 有针对性指导患者术中的咳嗽与深呼吸配合,术后卧床期间的体位调整,肢体关节运动及训练床上排尿,使患者有充分的信心,接受介入治疗。
1.3.5 指导患者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3]、转移注意力等进行心理调整,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其早日康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成组设计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AS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nb[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单人纯氧舱治疗的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
|
|
|
|
|
|